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当前中小学德育建设的必然趋势人性化
当前中小学德育建设的必然趋势——人性化[摘要]德育人性化,就是以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强调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提倡对话反对灌输,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幸福。本文以哲学研究方法为主,一方面查阅大量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著作、文献及论文,了解相关基本理论及前沿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来对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考察及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人性化发展趋势问题。[关键词]德育;中小学德育建设;人性化目录1.引言...............................................................................................................................................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研究主要内容.....................................................................................................................12.1.德育人性化缺失的表现.....................................................................................................22.2.德育人性化缺失带来的危害.............................................................................................32.3.德育人性化缺失的原因.....................................................................................................43.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实施策略....................................................................................................53.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价值取向.............................................................................53.2.提倡人性化的德育目的.....................................................................................................63.3.选择人性化的德育内容.....................................................................................................73.4.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法.....................................................................................................94.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第1页共13页1.引言德育人性化,就是以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强调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提倡对话反对灌输,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幸福。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缺失的检讨,并在对人性的讨论和德育何以要人性化的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德育应该如何人性化,亦即德育人性化的实施策略。1.2.研究主要内容本文以哲学研究方法为主,一方面查阅大量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著作、文献及论文,了解相关基本理论及前沿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来对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考察及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人性化发展趋势问题。第2页共13页2.中小学德育中人性化的缺失及危害2.1.德育人性化缺失的表现什么是德育?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德育是一种由外而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品德、人格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建立在这种德育观下的德育过程,表现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和管制,从而也有意或无意地约束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这种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以使人无条件的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人在道德面前是被动服从的。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无“人”的德育,其主要表现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我国以往的德育取向,在教育具有超前性的目的理念支配下,德育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推崇“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养成了受教育者在应付考试或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与其内心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形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双重人格。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重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集体,而大学生这些“时代精英”却要重复强调讲文明、讲礼貌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德育的一种悲哀。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校,德育过多地表现为一种纯学科式的说教,一种脱离现实和实际的空谈,一种单方面的、没有任何制度作为保证和对应的要求,一种缺少社会生活实际作基础的精神活动,一种缺少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积淀的空中楼阁。显然这是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学生只能唯心地理解它、接受它,其结果是“壮志难酬”[1-2]。2)德育内容过于政治化教育界许多人士认为[3],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观点强调政治而轻道德,认为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加之历史原因,德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舞台,成为政治的附庸。而且忽视甚至拒绝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驱使他们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直至今天往往还以政治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道德品质政治化还在发展,这就完全混淆、抹杀了道德与政治的界限与作用,忽视了人类道德的特征。这种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而言,与其个人相关的内容和问题多没有在适宜的年龄段加以引导和对应。诸如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认识家庭和社会、如何认识自然和环境、如何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什么是自己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社会公德和规范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法。致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方面未得到最基础的教育之时,已在对他们讲高深抽象的理论问题了。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我国中小学德育通常采用说服、榜样、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方法,这些教育方法本身多少带有强制意味,再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施教过程中强制学生接受的方法也经常出现。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而且这种德育过程常常缺乏师生的讨论交流,缺乏学生的尝试和反思,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致使道德教育不受学生欢迎,流于形式,实效低下。第3页共13页德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而目前中小学德育的形式太单一、太生硬、太主观、太陈旧,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德育对象的特点,不切合社会的实际,甚至回避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被德育对象所信服;其次是相对而言德育工作还比较急功近利,对该项工作的特殊性还缺少本质的认识,许多问题急在一时、浮在表面、没有触及事物本质和德育对象的情感世界。4)德育过程过于认知化传统德育习惯把德育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认识过程,强调对德育规则的认知、掌握和理解,强调德育的施加影响甚至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缺乏实践中介,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德育规范不能内化为德育信念,导致“知而不信”;德育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导德育行为,导致“言而不行”。所以这种德育获得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内化为人的精神的德性发展。它对学生行为即便有所改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其程度也是比较轻微的。传统德育不以人为本体中心,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发展人,它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突出教育为社会服务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功能。这种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德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需要,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不高。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就是建立在道德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道德的规范则把受教育者当成一个被动接受道德的容器。2.2.德育人性化缺失带来的危害《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现代教育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它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和复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的地位,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认为目前的教育方式会造成人格的分裂[4]。在片面的理性主义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理性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如想象、灵感、情感、意志等)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感受力衰退在理性主义教育模式中,知识被看成是对学生只有益而无害的,所以想方设法往学生的头脑中装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接受过量的知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它会阻碍学生感受力的发展。感受力是指属于个人的那种整体性的感悟能力,即人的直觉、想象、感情、理解、态度高度协调后达到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随着理性的发展而自然地得到提高,往往还会出现衰退的情况。赫胥黎曾说过,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认识在形式上曰益发展成概念性的,日益变得有系统起来,但是人们原来的那种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的能力却会出现某种退化,人的直觉能力也会变得迟钝起来,甚至会荡然无存。这样一来,他所取得的那些收获就被抵消了。只重理性而忽视感性发展的理性主义教育对人的感受力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在人的生命中,感受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损伤会导致整个生命力的下降。2)精神生活贫乏在理性主义教育中,书本知识隔开了他们与周围世界的活的联系,儿童只能囿于非常有限的生活领域,只是与单调的文字符号打交道,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变得单调而贫乏。一个原本完整的人只能作为残缺的片段和单维的机能而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这种教育的结果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达尔文早期爱好诗歌,对绘画和音乐也很感兴趣,但后来却丧
本文标题:当前中小学德育建设的必然趋势人性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