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形势与政策(台湾专题)
正确认识台湾问题及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台湾问题由来已久,从郑成功把它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以来,它就不断从不属于中国版图和回归中国版图之间徘徊。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光复,在人们激动不已时,却在解放战争中被蒋介石集团长期占据。冷战格局及岛内的一些台独势力曾一度使台湾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近年来,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由开创期进入了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两岸协商谈判持续进行,两岸人民往来规模继续扩大,两岸交流继续推进。我们要准确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从而从中找到正确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台湾的基本概况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两岸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被称为“多岛之省”。台湾地区总面积3600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余万人。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台湾地处亚热带海洋中的台湾,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岛上大部分土地都覆盖翠绿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誉。崇山峻岭间,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风姿多变,原始森林中的千岁神木,比比皆是,世之罕见。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也是个富饶的宝岛。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台湾“山海秀结之区,丰衍膏腴之地”。人们为此给予她无限的赞美:有“米仓”、“东方糖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美誉。驰名中外的台湾三大物产是稻米、蔗糖、茶叶。台湾资源比较匮乏,战略资源大量依靠进口,如煤炭进口达99.78%,原油99.90%,液化气100%,核能100%。煤炭从大陆进口约占14%,石油进口来源中东占30%,其余由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台湾省海岸线长达1600多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港湾,航海运输历史悠久。高雄港、基隆港和台中港是台湾三大港口。高雄港位于台湾岛西南端;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台中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线中部。其中台湾最大的港口是高雄港。港口呈狭长条形,航道水深11—16米,现有码头80多座,年吞吐量7000余万吨,每年进出港船舶达21700多艘。台湾四周沧海环绕,境内山川秀丽,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和田野,加上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美丽宝岛”的美誉,早在清代就有“八景十二胜”之说。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台湾岛上的风光,可概括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几个特征。位于台湾岛最南端的鹅銮鼻(18米),是一座小半岛。岛上有一灯塔每10秒钟闪亮一次,光力可达20里,有“东亚之光”的美称,号称远东第一灯塔。二、我国和国际上对台的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祖国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的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不需要任何人插手。1895年日本通过侵华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已经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没发生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先后在台湾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台湾军民发动的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起义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愈发坚定了台湾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殖民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自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宝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荷人的殖民制度。但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爽前后治理台湾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台湾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从1895年台湾沦失,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台湾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根据历史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实现民主,建设独立、自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依附于美国的国民党政府却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内战。“二·二八起义”被血腥镇压。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政府,新中国宣告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现在全世界194个国家,有172个与大陆建交,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资料卡片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上午,台北市大批市民涌到台湾省专卖局大门前,抗议27日傍晚专卖局查辑员因缉查私烟而殴打妇女的事件。市民们冲入专卖局台湾分局,将该分局局长及3名职员打伤。大批的案卷、器具被掷在马路点火焚烧。下午,市民们汇集到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前的广场,准备派代表向行政长官要求改革政治。突然,部署在公署楼顶的宪兵用机枪向广场人群开火,致使数十人死伤。事发后,全城一片混乱,各商店关门,工厂停工。激动的市民们占领了台北广播电台,向全岛广播台北的流血事件。骚乱随即向台湾各大城市蔓延。至3月8日,人们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政府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压制舆论,一面调集两个师军队在美军飞机、军舰护送下于基隆登陆,在全省范围内对起义人民进行大规模血腥镇压,群众被杀害达3万多人,至3月13日,起义失败。三、中美关系下的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下的台湾问题主要是围绕着中美两国三个联合公报展开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1、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中美两国政府于2月27日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于28日发表。《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
本文标题:形势与政策(台湾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