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彭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一个崭新的课题
1全文没有一个注释,补充注释并在文章中表明序号(参见其他同学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姓名:学号:[摘要]: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本文首先交待了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含义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最后文章针对上述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提出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思路与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体制与机制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主要生产要素教育等。[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补充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引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构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诸多要素条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与机制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原有的“劳动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工业化进程;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越来越背离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外部资源、贸易环境与金融体系等不稳定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也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营造新的体制与机制环境,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理论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决定经济增长的各有关主要因素决定的。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2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二)国外对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理论研究对国外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看出,二战以来国外的经济发展理论主流经历了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等4个阶段。这些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发展的本质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1.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发展主要立足于经济层面、与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同义词。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刘易斯将发展视同于增长,即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当时发展经济学家共同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因而,他们都把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理论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归于4大因素:资本积累、新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其中被认为最重要的因素首推资本积累。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环境与人口的限度,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领域表现为,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与文化、效率与公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社会有机系统的和谐性与整体性。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清楚地看到: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就业、收入分配和严重贫困状况的基本改善。于是,出现了一股否定经济增长的潮流,认为发展问题应考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与3贫困、不平等和失业等社会问题改善的关系。1968年,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对南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不朽之作的《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他指出:发展意味着从不发达中解脱出来,消除贫困的过程,发展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向上运动。他认为,发展不只是GDP的增长,而且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上升运动,为此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观念已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减少和消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方面转变。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达德利·西尔斯1969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发展协会第11届世界大会上的演讲是标志着这一时期发展观转变的重要文献。他说,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方面都从原来的高水平上下降了,对这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发展时期。如果这些中心问题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的情况越来越糟,特别是如果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越来越糟,即使人均收入增加1倍,把它叫做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整个20世纪70年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更加重视发展的社会效果,兴起了一场构建社会指标运动状况的研讨热潮。这种社会指标包括要制订出衡量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诸如教育、健康、住房、犯罪、社会地位变化等等,以及使用指明更多分配性质的经济尺度---诸如收入、就业比例等等。(三)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曾分别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80年代、90年代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增长方式有关问题和概念进行了逐步广泛、深入的讨论,但直到90年代后,才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数量型到质量型。我们追求的是有质量效益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单纯数量的扩张。经济增长质量,是指整个国家经济品质的内在规定,主要包括经济素质、结构以及运行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2.从速度型到效益型。速度型主要通过加大投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通过高速度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拉动效益增长。效益型则是指首先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3.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粗放型,也可称为数量增长型或投入增长型,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量的增长来支撑,或靠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不注重改善经济管理与推动技术进步。集约型模式与粗放型模式相反,即经济增长主4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我国2005年GDP为18万3千多亿,居世界第四,而且至少到2030年我国的经济仍然可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现在社会出现的奇特现象是:经济、物质增长快,经济繁荣,但是同时失业率也在增加,国内需求不活跃,这反映了经济的衰退,扭曲的发展。这些主要是收入分配的扭曲,收入分配的条件为和谐,基本条件是效率,市场化,竞争,但是结果是经济目标会受影响。焦方义教授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展开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全套引进前苏联的技术设备进行重化工业建设为特征。由于设备陈旧落后、体制僵化,使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得不到改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国家的“九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楚。(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此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还一直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并由此带来环境、能源、生态及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使得我国经济难以长期稳定发展。高投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这里虽然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仍可反映出,5我国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的问题。高消耗。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也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必然是低效率。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低效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40%以上。总之,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思路与对策切实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结合上一章对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若干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6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和第一推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民经济发展中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因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行业能够使用较少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原有的产出、或者使
本文标题:彭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一个崭新的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8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