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国际金融体系•1国际金融体系;一般框架•2国际金本位体系•3布雷顿森林体系•4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5国际金融一体化:热点问题2§2.1国际金融体系;一般框架•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构成•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作用3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构成•1国际金融体系的含义(狭义):•是指国际货币体系,即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货币兑换关系国际规则(惯例)国际金融体系4•2国际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原因:•(1)构成国际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和储备国别经济政策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核心层:代表整个体系•紧密层:对核心层有直接影响•松散层:间接作用于核心层5•(2)国际金融体系由三层构成的原因:•1)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际汇率制度:•因为主权国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首要的问题是汇率安排问题,汇率的高低不仅体现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的强弱,而且涉及到资源分配的多寡。6•2)国际金融体系的紧密层是国际收支和储备:•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官方储备的变动将直接导致汇率波动,进而影响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3)国际金融体系的松散层是国别经济政策:•因为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的当代,一国尤其是在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的国内经济政策,经常溢出国界波及他国。73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国际金本位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8•货币制度演变•1演变历程及特点:金本位•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纸币本位•2黄金为G制度基础,直接参与流通黄金作用,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的纸币代替黄金流通纸币成为法币,政府宣布纸币与黄金比价,并可自由兑换纸币与黄金比价无法维持•补充知识91本位与本位货币•本位:货币制度中的术语,是表明以什么材料作为标准货币的币材。•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特点(1)无限清偿能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不能拒绝接受)•(2)最后支付工具。(接受支付一方不得要求改用其他货币)104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容:(1)安排国际间的汇率(2)确立国际储备货币(3)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4)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11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作用•1建立汇率机制,防止不必要的竞争性贬值•2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提供有效手段•3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12§2.2国际金本位体系•一制度特征•二汇率决定及国际收支调节•三英镑的作用•四金本位体系的崩溃•五制度评价13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制度特征•1含义:就是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2特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作为最终清偿手段,充当国际货币.•(2)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3)是一个松散,无组织的体系.金本位制:是一种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包括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4二汇率决定及国际收支调节•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基础:金平价----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汇率的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波幅界限为黄金输送点•2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平衡的规则;•(1)货币自由兑换黄金,其含金量保持稳定•(2)黄金自由输出入,对黄金和外汇的买卖不加限制•(3)货币发行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储备15•3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平衡的机制:•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应减少物价与成本下跌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大,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顺差黄金输入•在当今,国际收支不平衡能否自动调节?16三英镑的作用•国际金本位体系----英镑本位体系:英镑代替黄金充当国际货币.17四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1国际金本位制建立的特定条件(1)内外均衡的实现有其物资基础----世界黄金产量符合要求;(2)内外均衡的实现主要通过经济自发调整,政府不进行干预;(3)内部均衡问题被忽视,外部均衡的实现可以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18•2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前的历史条件的变化•(1)一战爆发前,一方面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较发达的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的持续积累和其他特权,使黄金分布不均衡。(2)一战爆发时,国际金本位制宣告瓦解;一战后实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3)一战后,各国越来越重视内部均衡目标,有的国家明确表示将内部均衡目标置于外部均衡目标之上。(4)随着国际金本位制可信性的下降,国家资金的流动进一步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维持金本位制更加困难。193国际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到来,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五制度的评价1国际金本位制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当这些因素消失后,金本位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20§2.3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创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核心制度内容•三制度崩溃的症结•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21一创建布雷顿森林体系•1形成标志:•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2•2建立时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二战使主要西方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在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时,美国的“怀特计划”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美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23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它全力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2)实行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充当国际货币。(3)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黄金——美元A国货币B国货币C国货币……1盎司黄金=35美元2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特点:美元成为一种关键货币,既是美国本国的货币,同时又因为它是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而成为世界各国的货币。25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症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1973年2月外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特里芬两难”•为满足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元供应增加•美元供应不断增加,而黄金储备是有限的,黄金与美元的兑换日益难以维持(1盎司黄金=35美元)•2僵化的汇兑体系不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动•3IMF协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26•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1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国际化——固定汇率制消除了汇率波动的风险。•2缓解了各国国际收支困难——IMF所发挥的作用•3树立了开展广泛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IMF成员国及其他国际集团的作用27•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危机与崩溃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危机美元危机的三次拯救2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2美元补充黄金,等同黄金,作为世界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危机与崩溃过程的一览表29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两难1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世界货币的需要,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增长2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30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危机美元的危机,是指美元按固定比价与黄金保持兑换性的危机,简称兑换性危机,或指人们怀疑美元的兑换性,由此引发抛售美元的危机,又称美元信心危机。31第一次危机(1960年)的拯救1借款总安排2互惠信贷协议以上两项措施旨在以其他货币补充美元,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是今后出现的多种储备货币体系发萌芽3黄金总库旨在用其他国家的黄金来补充美国的黄金,维持黄金——美元本位制32第二次危机(1968年)的拯救1黄金双价制(“官价”与“市场价”)旨在维持黄金——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但同时又意味着该体系的局部崩溃。2特别提款权旨在节约黄金和美元,补充黄金和美元,使黄金——美元本位向黄金——美元/特别提款权本位转变33第三次危机(1971年)的拯救1终止黄金与美元的兑换,该措施实际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史密森氏协议挽救固定汇率制的最后一次尝试34§2.4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一牙买加体系的创建•二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三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35一牙买加体系的创建•1产生的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式动荡不安,国际间为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协商。•2产生的标志: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一个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36•3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摘要)•1)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安排,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2)废除黄金官价,取消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成员国央行按市价购黄金。•3)增加IMF的份额,从而提高IMF的清偿力。•4)扩大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37•4牙买加体系的特点•1)黄金非货币化•2)储备货币多样化•3)汇率制度多样化38二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储备主要有黄金,主要国家货币,SDRs•2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1)汇率体系呈现的趋势:•1)区域集团内实行稳定的汇率制•2)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巨幅波动•(2)汇率安排的决定因素•1)经济结构•2)货币信誉•3)区域化影响39•3依赖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牙买加体系下,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的途径:•1)强调利用国内经济政策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2)充分利用汇率机制,通过汇率的适度调整平衡国际收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3)通过国际融资来平衡国际收支。•4)加强国际协调40三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41§2.5国际金融一体化:热点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期两天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加拿大财政部长马丁在开幕式上致辞说,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议题”。42二十年前,在英国召开的一次国际经济学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郝伯特·G·格鲁贝尔曾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发展方向表示困惑:“这一理论将朝向何方呢?……。”格鲁贝尔的论断实际上是对当时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状况的一个概括。43然而,令格鲁贝尔始料未及的是,20年来,各国和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革: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和一体化,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的全球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1各国金融市场、投资者以及融资者与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2精确从事金融业务的技术能力迅速提高;3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市场之间的差别趋于模糊。以上变革大大改变了金融资产在世界范围内的风险收益,改变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也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和借款人的行为44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市场背景、规模、力度和速度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初步的反映:第一,外汇和货币市场的全球化已接近完成。发达国家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外汇市场已经完全以单一的市场形态运作。主要货币的交叉汇率与直接兑换的汇率相差无几。45第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与高度复杂的资产管理机构在不断增长,金融资产跨境交易迅速扩张。一是股权市场全球化步伐在加快。1997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海外企业共有343家,分别位于42个不同国家的非美国公司。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企业共有526家;二是债券市场正以飞快的速度全球化。1998年初,国际债券总额为3.7万亿美元,比1985年多6倍。46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外汇、货币和债券市场总共囊括了全球接近70%的金融资产。国际股权市场的全球化动向也已相当明显。迅速走向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影响:第一,获益的机会稍纵即逝,促使投资者调度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47第二,获益的空间越来越小,交易额达到相当数量才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促使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而这两股力量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据IMF统计,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游曳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各种短期资本,已从80年代初的30000亿美元上升
本文标题:第二章国际金融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