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培养创新精神。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自身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层次,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课改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必须精通所担任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的讲授教材。另外,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的文化修养。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都要求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使自己拥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专多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二、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教改意识,改革教学手段。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创新源泉。思想品德课本身偏重知识,趣味性少,如果教师将课堂上成纯粹的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点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2、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创新阵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听专题报告、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例如,在讲授《我们热爱和平》时,能注意与学校举行的有关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比赛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每人撰写一份演讲稿,并上讲台进行演讲。在讲授《童心呼唤和平》时,又及时举行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专题讲座,同时放映了抗日战争专题影片。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辩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参与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及时掌握课本内容,了解历史,而且也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和平的渴望。学习阵地的创新,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创新途径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即“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对于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分小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改革固有的教学评估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评估中,分数是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而考试的答案是固定的、标准的。它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意见,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高分低能”、“题目答案化,答案题目化”的不良现象。既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起不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评估中,不应将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估手段,而应多种评估手段综合运用。特别是与教材中全新设计的探索与活动相结合起来,加强实践环节和学用结合。例如:在讲授《筑我长城》时,不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英雄人物的资料。就结合他的事迹谈谈,如何向他学习,在生活中如何培养爱国情操,要求撰写小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其中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时报”发表。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考试中标准答案并不是唯一,只要学生的观点不会偏离正确的立场,言之有理,就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使学生能够正确发表自己的见解。总而言之,通过改革教学评估手段,促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同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克服了“知”和“行”相脱节的弊端,从而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更好地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
本文标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1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