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原因探析陈芒
花洲中心校暑期二级培训教案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探析与应对措施城区三小陈芒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探析与应对措施在我接到培训这个通知后,我脑海浮现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关于学生的计算问题,因为这是咱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讨论最多、最让人头疼的问题。7月6日,在我参加了今年六年级质量检测的评卷工作后,看到卷子上孩子们的计算题频频失分,更加奠定了我的想法。说到这里,我想大部分老师可能会觉得现在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劲是因为他们越来越懒,不知道操心,“粗心马虎”造成的,原来我的想法也是如此,但随着频繁参加我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以及我在一线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计算能力低下,常常出现错误,并非“粗心马虎”这么简单,往往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近几年,我针对学生的计算进行了探究,剖析出了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从横向看有三方面的原因:教材、教师、学生,下面我从纵向详细的进行分析:一、教材的原因。1、在新教材的编排中,计算的教学内容体系变淡,采取了分散教学,一些联系密切的知识不再集中编排。如:小数乘、除法计算教学,原来是将乘、除法分开,设两个单元教学,现在是将整数乘小数与一个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放在一起教学,然后在后一个单元里教学小数乘小数,一个数除以小数,使得一个整体知识被分散到不同的学期进行,这样虽然分散了计算教学的难点,但也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计算技能体系。2、计算能力在新教材中不再做专门的培养,而是和解决问题进行了合并,计算教学问题化加强,提倡“算用结合”,“以用促算”。导致部分老师对新教材理解不够,在课堂上只关注表面的热闹,忽略了教学的重点。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使学生不能全身心的学习计算,不能及时消化知识形成技能。3、例题和练习题在新教材的衔接上跳跃太大。仍如一个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有三种类型: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够除,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商中间有零。例题安排了第一种,后两种是教学的难点,只在试一试里出现。像这样将几种计算的形式不完全展现,将几课时才能联系到位的放在一课时里,以致于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应对措施:做到正确解读教材,会灵活应用教材。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指导一线教师:在相信教材、教参、报刊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您的学生需要您,请您思考、研究、编制教材。源于这样的启发与鼓励,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做到正确解读教材,会灵活应用教材。1、整体把握计算教学内容。小学的计算教学环环相扣,知识的系统性极强,上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熟知相关计算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可以按知识体系研读教材,也可以通过做其他年级学生的练习、试题来树立教材的全局观念。2、灵活处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众所周知,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更为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他自身的最大负重值,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承载太多的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在计算教学时如果过于注重应用,对于计算能力形成的过程就会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要敢于取舍,不让应用成为计算教学的羁绊。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计算的重、难点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3、精心设计例题和练习。教师针对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的不足,要根据某一类计算技能的各种情况,精心设计例题以及练习题,做到一个难点有一个例题作范例,一个例题有一系列针对性练习作辅助,从而各个击破,及时消化形成计算技能。二、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有误区。误区一:重情境,轻实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确实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也确实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教师也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不少教师把握不当,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例如:一节8加几的计算课,某位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个池塘里,有荷叶、荷花,8个小蝌蚪跟着一只青蛙妈妈,另外有5只小蝌蚪在一旁。画面一出现后,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学生马上说开了。“小蝌蚪真可爱,我还没有捉过它!”“荷叶上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荷花真漂亮!”“荷叶下面是什么?”“池塘里还有鱼。”┉┉近十位同学发言,竟没有一个学生说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学生留恋于情境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即使通过教师的引导,回到了计算上,但还有不少学生沉浸在那些与教学无关的想象中,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也使得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应对措施:创设为计算教学提供服务的情境。计算课的情境要有价值,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了,让学生浮想联翩,能为计算教学提供高效服务的可以用,不能的或者帮助不大的尽量不用,使得以计算为重点的计算课有计算味。如:“十几减9”的教学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袋鼠妈妈的文具店去买铅笔,我们可以启发:小朋友们,看到小白兔买笔,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这样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一情境中又蕴含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十几减9”,15支笔的摆放(一捆10支,单支5个)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探索“十几减9”的方法作了启示和暗示。误区二:重法则,轻算理。小学数学计算中有诸多的计算法则、计算公式,它们是我们计算的依据。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但是有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有重法则,轻算理的思维,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如当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数位没有对齐时,教师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是小数点没有对齐,用法则来衡量学生是否“违法”,对于深层的原因,算理方面的原因提及过少,甚至只字不提。对于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少数学生总是忘了乘三分之一。有的教师就责怪学生,给了公式你都不会用。其实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这与我们教师重法则,轻算理的教学行为有关。应对措施:寻求算法与算理的平衡。(1)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我们教学计算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做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它们体积的三倍关系,学生自然就不会忘记乘三分之一了。(2)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操作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手段。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因此必须要在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对算理的理解上,还应及时地概括和提炼出算法。引导学生在头脑里面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逐步摆脱对操作的依赖,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手段,例子我就不再举了。(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道理,这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4)展示思路弄清算理。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时,往往借助虚线、方框中的算式来阐明算理。例如:4.38×1.3=5.964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误区三:重“算”,轻“计”。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如: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应对措施:“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误区四:重计算,轻估算。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的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如:在计算302×48=()时,学生的错误率很高,主要是忽视估算造成的。又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米等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应对措施:计算教学加强估算,为笔算打好基础。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误区五:重算法多样化,轻算法最优化。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如一位教师在“两位数乘法”的教学片断中:首先,她通过问题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列出式子24×18,设法算出结果。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1)24×10+24×8=432(2)20×18+4×18=432(3)24×20-24×2=432(4)24×2×9=432(5)24×3×6=432(6)18×4×6=432(7)18×3×8=432(8)24+24+24+24+……+24=432(18个24相加)(9)18+18+18+18+……+18=432(24个18相加)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最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课后交流时,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通过询问课堂上想出第八、九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加的方法。是呀,第8、9种方法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8、9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其实学生用第1、2种方法就完全能明白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列竖式会更简便,所以这样的课堂,只顾着
本文标题: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原因探析陈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2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