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考试练习题和答案
绪论一、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A、个性心理B、群体心理C、动物心理D、民族心理()2.以下哪个不属于心理过程的内容。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行为过程()3.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A、需要B、能力C、知觉D、情绪()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等方面的差异。A、性格B、知觉C、感觉D、意志()5.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A、华生B、斯金纳C、冯特D、艾宾浩斯()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A、巴甫洛夫B、冯特C、詹姆斯D、托尔曼()7.心理作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观念性、主观性和等特征。A、生物性B、物理性C、能动性D、机械性()8.心理的器官是。A、心脏B、人脑C、骨骼D、手脚()9.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主观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10.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验法D、演绎法()11.以下哪个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A、精神分析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二、名词解释题1.认识过程答: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2.情感过程答: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体验着某种感情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拟定实践计划,作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过程。4.个性答: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从事的活动等不同,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简称为个性。5.个性倾向性答:在心理学中人们的个性在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叫做个性倾向性。6.个性心理特征答: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体人身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中就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7.客观现实答: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8.客观性原则答: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9.观察法答: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观察它的产生和发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10.实验法答: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11.心理测验法答: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12.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13.产品分析法答:也叫“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答:(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2)个性心理是在人的长期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在当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3)个人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对本人当前的心理过程和结果又有深刻的影响。2.简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2)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分支繁多的学科。3.简述心理的实质。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4.简述心理学的任务。答:(1)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3)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能动作用。5.简述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答:(1)有助于师范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教育;(2)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3)有助于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6.简述质的研究方法。答: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第二章感觉与知觉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一现象属于()。A.刻板现象B.晕轮效应C.第一印象D.近因效应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关系。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3.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属于明适应还是暗适应?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感受性的变化情况是?()。A.明适应降低B.明适应提高C.暗适应降低D.暗适应提高4.“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A.刻板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5.下列哪一类感觉不属于内部感觉。A.动觉B.味觉C.内脏感觉D.平衡觉6.我们听到熟人的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都有独特的()A.音色B.音调C.音响D.音频7.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一个圆盘,这是()作用的结果。A.后像B.联觉C.感觉适应D.感觉对比8.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9.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感觉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10.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并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它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这称为()A.刻板现象B.第一印象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二、名词解释1.感觉适应2.感觉补偿3.感觉和知觉4.联觉5.感受性三、简答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2.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3.什么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哪两种,请解释并举例。4.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四、论述题1.根据你所掌握的感知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直观教学效果。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第二章感觉与知觉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5:ABDBB6-10:AACDC二、名词解释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3.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4.联觉联觉是指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5.感受性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三、简答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2.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2)对象的活动性。夜空中的流星、人造卫星;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片等教学活动,都易被人知觉(3)刺激物的新颖性。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3.什么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哪两种,请解释并举例。(1)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2)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或先后)对比两种。(3)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4)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果、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4.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1)它们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2)一旦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4)在现实生活中,人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四、论述题1.根据你所掌握的感知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直观教学效果。第一,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别。第二,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对同一知识内容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第三,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的活动律。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因此,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第四,运用知觉的组合律。组合律表明,凡是在空间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板书布局应合理,顺序适当,大小主次适宜,重点突出。第五,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的协调律。不仅要求学生留心听,还要用眼看,用手触摸,用鼻子嗅,亲自操作,用头脑思考。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内容对比、颜色形状对比、功能意义对比、人物外貌对比、环境对比等,都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知觉。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是影响观察效果的重要原因。目的任务明确,学生知道要观察什么,不观察什么,哪里是观察的重点,哪里只要一般了解,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前要订出周密的观察计划,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观察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进行。可以“由近及远”,也可以“由远及近”的进行观察。选择什么样的观察方法,要根据需要确定,不要顾此失彼。观察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但是,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关系到观察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制订的观察步骤和方法,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审查。(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观察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观察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总结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图表的、图解的。要提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的心得,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互学习。也要鼓励学生就观察涉及的问题进行评价。(5)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品质。良好的观察力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品质: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单选题1.注意的特性包括指向性和()A.选择性B.分配性C.理解性D.集中性2.注意的特性包括()和集中性A.选择性B.指向性C.理解性D.稳定性3.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4.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
本文标题:心理学考试练习题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2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