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21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2、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知识整合】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P50-51)1、提出: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1)鞍钢三大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P51)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三、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P51-53)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曲折的道路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表现:①、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223、调整中前进: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四、经济体制改革(P54-57)(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步骤: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作用: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②、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①、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城市经济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23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58-61)1、对外开放史实: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南通、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③、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框架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24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链时间轴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25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粮补机补肥补补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D)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这主要反映了(D)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4.2011年3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C)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港口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二、非选择题5.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停留在学器物层面)。材料二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8分)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中国被迫放弃改革,转而选择革命的道路(或答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三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果(或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史实:①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任答两点即可)②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等。(任答一点即可)
本文标题: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3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