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课题: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讲授新课〗一、儒学发展的低潮(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2、简述“焚书坑儒”。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4、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5、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二)讲解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2、P9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3、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4、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二)讲解1、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④特点:外儒内法2、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⑷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2、分析其影响。3、P10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4、P10学习思考: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①发挥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讲解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儒学的全面影响(一)阅读第四目,思考: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二)讲解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小结〗1、儒学兴起的表现。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设计】【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2、探究: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3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