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必修3各章的复习建议1
共6页第1页《必修3》各章的复习建议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对应课标为(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区域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例题: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B.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答案:D(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于这个课标主要是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资源)→人类活动的差异(工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城市化水平、科教文化)→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于这个课标主要是理解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子: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对应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复习本章时,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第一节复习方法与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根据产生原因,对症下药)课本虽然只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子,同学们掌握了方法以后要学会迁移应用,如石漠化、红漠化甚至是水土流失。例题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材料一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喀斯特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坡度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土层厚度(m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层厚度(mm)282017151297共6页第2页(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广西等省区(2)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国地理的知识,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为防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发生,在大型工程建设时,一是要注意保护植被,防止土壤被侵蚀,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很不牢固,为了大型建筑的安全,选址时要注意地基的牢固程度。(1)云南贵州(2)随坡度变大,土层厚度变薄,有机质层厚度变薄肥力(3)避免破坏植被注意地基牢固(4)地形崎岖,坡度大,水土物质极易流失;土层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了植被课本例子: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有——对应治理措施.①人口激增带来的环境压力——控制人口增长②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消除贫困第二节复习方法与思路:资源的分布→资源的作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课本例子:森林分布(资源的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分布(资源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资源的作用)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亚马孙开发计划(产生的原因)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例题延伸(对水资源的利用):阅读下表,回答问题2010年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结果表分区名称可供水量(亿m3)需水量(亿m3)缺水量(亿m3)缺水量(%)松辽河片660.3-663.2673.3-677.410.1-17.11.5-2.5黄、淮、海片1768.6-1712.51800.6-1943.088.1-174.44.9-9.0共6页第3页内陆河片682.2-682.6701.4-706.319.2-23.72.7-3.4长江片2000.0-2161.02030.8-2219.730.8-58.71.5-2.6珠江及东南片1305.6-1309.51331.7-1340.022.2-34.41.7-2.6西南诸河片92.2-92.495.8-102.13.6-9.73.8-9.5注:水荒分三种:一种是水资源贫乏;二是总量不缺,水资源不均;三是丰水地区的水质性缺水。(1)据表回答:黄、淮、海片缺水的原因是,而长江片缺水则是属于。(2)阅读下表(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一览表)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每人每天用水量水价(1988年—2002年)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自来水)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中国发达国家上海是德国的3倍0.14元/M320—30%0.4—0.50.7—0.8回答:上表反映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什么问题?(3)提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具体措施(至少四点)参考答案(1)水资源贫乏水质性缺水(2)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3)①建设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调节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君②发展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③适当提高水价,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管理④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⑤控制人口增长速度⑥进行节约用水的科学教育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应课标:(1)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首先要了解有关流域的几个基本概念:流域、水系、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等,尤其要同学们先了解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包含的内涵。2)水系特征:流程的长短和比降、流域面积、水系的形态(如树枝状等)、支流和湖泊的多少与分布、河道的深浅宽窄与曲直等3)水文特征:汛期、水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助于同学们答题时更有针对性。河流综合开发的共性方法和手段:a)了解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气候特点、流域的地形特点、流域的水系、水文特点、流域的资源状况↓b)分析自然背景的优劣优:流域的开发方向——发电、航运、防洪、供水、灌溉、养鱼、旅游—掌握核心所在劣:综合治理的对策课本例子: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共6页第4页(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结区域资源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第一: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背景条件①资源概况:数量、质量、埋藏条件、开发成本、与其它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②市场条件③交通条件找出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第二:优点→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缺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第三:探寻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战略和具体策略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
本文标题:必修3各章的复习建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3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