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必修3第1节第一课时知识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脑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神经:12对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细胞核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细胞质树突:多而短轴突:少而长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是产生和传导感觉冲动的。细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不在脊髓。其神经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是传导运动冲动的。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织或腺体,共同构成成效应器。(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兴奋。3、几个易混淆的概念辨别(1)神经末梢:轴突末端形成的许多细小的分支。(2)神经纤维:轴突和长的树突+髓鞘(3)神经:多条神经纤维汇集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一条神经。(许多小神经大神经)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非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低级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排便排尿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脊蛙的搔扒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后天学习和训练,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只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都属条件反射,受大脑间接控制)三、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当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各个部分的作用:感受器: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能感觉机体内外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入神经:把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判断依据:脊神经节)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传出神经:把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只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至少需要2个(如膝跳反射的神经元是2个,缩手反射的则是3个)。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3、完成反射的条件:(1)反射弧的结构保持完整性;(2)足够强度的刺激。4、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一个反射弧中,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损伤,都会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产生;若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损伤,则只有感觉产生,而无效应产生。2、反射包膜细胞膜(突起)(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系统(2)神经元的种类大脑小脑脑干具体应用题例:(1)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解析:将其剪断,分别刺激切点的外周端和中枢端,看效应器是否有反应。(并以另一侧肢体完整的神经及其反射为对照。)①若刺激切点的外周端无反应,而刺激中枢端有反应,则切断的是传入神经;②若刺激切点的外周端有反应,而刺激中枢端无反应,则切断的是传出神经。(2)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刺激部位反应破坏前破坏后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C)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解析:表中破坏前的情况,说明左、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且左、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即: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如果破坏的是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则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均不收缩。如果破坏的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则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做题时,名词的不同说法。受刺激时产生兴奋,故兴奋部位=受刺激部位;未兴奋部位=未受刺激部位;静息=未受刺激=未兴奋。(一)兴奋1、兴奋的概念: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则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的本质分析实验:神经表面的电位差实验结论: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二)兴奋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的传导受到刺激脊髓的神经中枢静息时,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K+通过通道向细胞外扩散,形成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反极化)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局部电流回路局部电流的方向:同膜内的电流传递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电流传导的特点:兴奋在本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是双向的。有关神经冲动的几个概念: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2、接受刺激,去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成为反极化状态。3、神经纤维膜恢复极化状态,即复极化的过程。神经冲动传导特点:1、无衰减:信号强度不变2、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3、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在向两个方向传导(三)电位变化曲线1、图示:若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1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2曲线。2、解读: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注:静息电位的测定:应将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de段——静息电位题例:(09上海)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解析:分析装置图,A、B电极分别埋在细胞膜内和膜外,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所以静息时A、B间的电位差为负值;当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开始时A、B间电位差为0,可排除A和B两个选项;施加适宜刺激,神经细胞膜电荷分布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兴奋时的外负内正,所以当兴奋由兴奋区域传至A时,A、B间电位差为负值,且差值先不断增大后再不断减小,直至恢复静息电位,此时A、B间电位差又为0;当兴奋传至B时,A、B间电位差为正值,且差值先不断增大后再不断减小,直至恢复静息电位,此时A、B间电位差为0,故排除D选项。答案:C。去极化复极化极化(外正内正)反极化(外负内正)
本文标题:必修3第1节第一课时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