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准备】理解课程标准对应课标教材是如何应对课标要求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课时教学目标分解把握知识: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方法,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能力: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锻炼缜密的推理和严谨的表述能力。体会感悟:体会科学研究认真的态度、感悟科学家在科研之路上不畏艰辛、艰苦跋涉的奋斗精神。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因此,想这样设计教学活动:以“楼兰消失”这一可以生发很多联想、激发大多数同学兴趣的千古之谜为问题情境,将教学过程分解为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探究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模块,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研究过程与方法,难点在于这种大跨度的思维活动学生以往少有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古代人类活动、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案例研究: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实录】模块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印象中的楼兰教师问题引领:你知道楼兰吗?你是如何知道的?(出示“梦回楼兰”网站,师生话楼兰)学生努力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了解楼兰的人文背景。学生回答简录:“历史书中看过,是古丝绸之路上重镇。”“楼兰古墓、楼兰美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地图上的楼兰教师问题引领: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导楼兰的气候特点)学生继续利用已有的相关地理知识,确立楼兰位置,知晓楼兰的气候特点,对楼兰的自然条件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回答简录:“亚欧大陆中部,塔里木盆地,罗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沙漠之中的古绿洲,气候干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提出问题:楼兰古今对比引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楼兰文明消失的影响。学习知识与方法: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体验学习探究方法。(自学知识,体验方法)探究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楼兰文明消失”假设、推理、论证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小结:研究过去是为了解现在,预测未来,使人类能够趋利避害,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对现代乃至未来人类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呢?史书中的楼兰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兰消失的年代)史料:自公元前二世纪见载于历史典籍的楼兰,到公元四世纪已沦为沙漠。公元399年,东晋高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经楼兰,这里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识耳”。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王国不复存在了,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文明失落了。学生想象再现昔日楼兰。现实中的楼兰教师问题引领: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为什么?(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进入学习环节。模块二:学习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教师问题引领:·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表达问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教材用文字进行了表达,我们试着将它转化成表格,一方面可以检验大家对这段文字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表格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条理清晰,对比明显。今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适时地应用,体会一下表格的妙处吧。学生阅读,概括气候变化规律。学生回答简录:“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时间通常分为三种尺度,即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其变化如下图所示”气候变化的尺度时间范围变化特点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22万年-1万年气温波动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气温波动10-15°C历史时期的气候近1万年气温波动变化,气温波动5-10°C近代气候近100年-200年气温波动上升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的方法教师问题引领:·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教师即时评价:·同学们的学习转化能力比较强。只是第一个同学的研究比较粗略,第二个同学的研究比较到位,第三位同学的补充说明更为细致,说明他的观察能力更强一些,这是科学研究必备的良好习惯。学生继续阅读有关材料,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尝试用所介绍的第一种方法做一次探究。学生回答简录:“该树生长期间大致经历了两个温暖期,一个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大致经过了7-8年,紧接着是一个寒冷期,大致经过了10-12年,然后又经历了大约10年左右的相对温暖期。”“从年轮的宽度看,第二个温暖期比第一个温度要低一些。”古代气候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问题引领:·植物的年轮可以记录气候的变化,动物分布的变迁也可以反映气候的变化。阅读案例研究“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分析中国野象的迁移与气候的变化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图4-2-3合成了我国和挪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两国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结果如何?·利用图4-2-3,说明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教师总结:·由于两地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的情况。”·两位科学家一个跋涉于高山雪线,一个潜心于浩瀚的文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追求科学真理的可贵精神品质。学生读图4-2-3及相关文字材料,了解两国科学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简述两国气温的变化特点,说明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阅读案例研究“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学生回答简录:“野象体态巨大,食量惊人,对植被的破坏性很强,只有热带潮湿气候区的茂密丛林才能够持续的为其提供足够的食物,因此,野象出没的地区,一般都是温暖潮湿的。从图中可以看出,野象分布出现了四次南迁,说明商周以来中国气候四次变冷,气温在波动下降。”“挪威科学家利用雪线的变化来追溯古代气候的变化,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则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从文明兴衰、物候的变迁中寻找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曲线的高低变化在时间上和程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彼此的变化趋势却非常近似,即近5000年来,全球气温大致呈波动降低的趋势,但近200年来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文明与经济的兴衰、生态环境变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宋朝,中华民族被迫向南大迁移,在战争因素的背后,应该有气候变冷这一因素。由于气候变冷,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动植物的分布出现南迁的趋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因此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民族大迁移。”模块三:探究问题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楼兰文明中断的影响教师问题引领:楼兰自公元前二世纪见载于历史典籍,到公元四世纪已沦为沙漠。我们将这两个时间放到图4-2-3的时间轴上,再思考楼兰文明的中断这一千古之谜,“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之间有关系吗?”学生标点时间,阅读思考。学生回答简录:“公元四世纪,楼兰消失时,正值气候寒冷期课堂小结提出下节课的问题教师问题引领:·楼兰消失早已成为过去,我们之所以要研究过去,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预测未来,使人类能够趋利避害,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展示:电影《后天》的片头和经典图片。)·你明白这些灾难形成的原理吗?这些灾难会在现实中出现吗?它们的形成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系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学生反应为震撼——兴奋——思考,产生了对下一节课的期待。点评:本节课依照“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做人”这一基本理念,紧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标要求,精选组织教学素材,合理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使之动静结合,张驰有序,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不易产生疲劳,学习效果非常好。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文化底蕴,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欢迎。本节课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还需要兼蓄自然人文两大学科许多背景知识,难得的是教师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对学生的评价不温不火,准确到位。从本节课可以看出,只要问题设计合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智慧也就被激发出来。(山东省济南市教研室程菊)
本文标题: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