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二一单元测试题涂红的选项为答案1.在古代的王朝统治形成以前,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①冶铸金属器②烧制瓷器③饲养禽、畜④生产丝织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以下各项,与推动这个转变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城市商业的发展C.各国的变法运动D.水利设施的兴修3.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商业利润仍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西汉政府获取商业利润主要是通过A.没收商人的财产B.垄断经营重要商品C.商业收归国家经营D.控制市场买贱卖贵4.以下关于北魏均田制与唐朝均田制所起作用的相同之处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B.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以下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中开始出现市场和商业活动B.辽、夏、金对峙封锁导致外贸萎缩C.商业发展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D.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7.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①农业税消长反映农业生产趋于削弱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日益依赖于非农业税收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景德镇为烧造瓷器之所,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井错综。……率多别籍异民,秉负强梁,不纠于法。故而称景德镇为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伊等锱铢必校,……少有龃龉,动即知会同行,罢工罢市,以为挟制。”从材料中可以推知①景德镇的居民流动性比较大②景德镇的手工业和商业均很繁荣③景德镇的工匠富于斗争精神④政府对景德镇的控制相对薄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明清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造成的影响是A.导致工商业利润大量流向农业B.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D.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0.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这一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C.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D.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1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1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1)依据以上材料和地图,说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文献资料非常罕见,现代研究认为:“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镩(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但出土的铁农具数量不多,器类也很简单……。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镢6件,锄1件,镰1件,铲1件……。”(郑学檬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2)依据材料概述从春秋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发展状况。14.隋唐以后,进入到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突飞猛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阅读以下材料中唐以前,中国的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其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摘自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依据材料分析,与前代相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阅读以下材料宋朝时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其中杭州城、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从太湖平原输运粮食,故当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太湖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棉花和蚕桑经济作物在广大农村产业-3-中占很大比例,粮食作物反而退居次要地位。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太湖平原所需粮食当地往往不能自给,这时太湖平原已由原来的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故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随着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代之而起的是江汉平原。——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产地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水平超过历朝历代。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8分)主观题答案13.(1)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城市中的工商业主要为贵族服务。(2分)战国时期出现了重要的商业都会和具有专业分工的手工业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有一定的发展。(2)春秋时期农具的使用较少,器类简单。(4分)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普及,器类增多。14.(1)宋朝以前商业以奢侈品的长途贩运贸易为主,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影响不大。宋朝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投入市场,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2)从太湖平原转移到江汉平原。元朝以后,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太湖平原大量种植棉桑等经济作物。说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地区性的经济分工。(3)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本文标题:必修二一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