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必修五综合试题23学生版
1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五综合试卷(二)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在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一做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因为有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B.“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C.“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D.“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而“趣味的写作”一旦出了成果就一定会改变创作的方向。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B.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2C.趣味有深层次和浅层次,最初的兴趣必然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可能有所发展。D.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趣味的写作”比“功利的写作“能使作家或诗人“尽责”或“尽职”,也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B.注重“趣味的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D.“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①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①马服子,即赵括。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安君禽.马服子乎?禽:擒杀3B.由是与应侯有隙.隙:缝隙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恨D.武安君遂称病笃.。笃:深重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居功自傲负气使性性格的一组是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②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③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④“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⑤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起善于用兵,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把他的二万士兵淹死在黄河里。B.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后,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范雎不愿意白起再立大功,借口秦兵疲惫,急待休养,请求昭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C.九月,秦王先后派王陵、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这才打算让武安君赴任,但武安君不满秦王不听他的计策,称病不肯赴任。D.白起因不肯领兵而致杀身之祸,被逼自杀时他感到满腹委屈。但想到自己在长平之战时用欺诈的手段坑杀了赵国几十万士兵,他觉得这是上天降罪,于是自杀。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①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4分)译文:②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6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8-9题。〔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来源:学|科|网]8.这首元曲哪几句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请简要分析。(5分)9.有关“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历来有三种观点最为流行:女宠误国论,奸臣祸国论,君王自灭论。你认为此曲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元曲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文本阅读(25分)4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有人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反驳,“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窃以为,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坚决要求删去,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不过是个杂家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一次见面,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来人,请我写一首关于泰山的诗。我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得特早,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待老友走后,季先生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B.季羡林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现了“春蚕5到死丝方尽”的精神。D.季先生婉拒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他有自知之明,做官力不从心,于是扬长避短,当他的教书匠。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2)文中说:“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这一点”指什么?(6分)答:[来源:学(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有怎样的“心迹”。(6分)答:(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答:第Ⅱ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今日的忻州,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这与当年的小城市、偏地方的落后面貌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B.在十一届全运会期间,青岛赛区组委会运动会服务部副部长魏刚和他的同事们以无.所不至...的服务和尽善尽美的工作,
本文标题:必修五综合试题23学生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