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尔雅课程明史十讲试题及答案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一“蓝玉案”对明朝统治的影响是怎样的?蓝玉案是明朝开国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以谋反罪株连杀戮以蓝玉为首的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作为明朝初年的一个武将,战功卓著,大了很多打仗胜仗,沉痛打击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得封凉国公。但是爵封国公的蓝玉自恃有大功,行为开始暴戾,很多作为皆触犯明朝的律法,此外他又在皇帝面前有损人臣之礼,令朱元璋心中对蓝玉越发感到不满。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朱元璋故意将这一事件扩大化,借机将当时称之为“蓝党”的开国武将杀戮殆尽,史称“蓝玉案”。1、通过这种方式,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被杀戮殆尽,朱元璋大力加强专制主义君主专制、大力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2、朱元璋杀戮开国武将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蓝玉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统治的稳固。3、朱元璋对武将的大肆屠杀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4、朱元璋的屠杀行为在朝廷中造成了一种恐怖氛围,不利于正常的行政和人才的选拔与人用,不利于形成积极稳定的行政秩序。二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是怎样理解的?陆九渊和朱熹都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两人均对“理”、“气”、“心”等关键点有所陈述,但是理解有所不同。1、对“理”的理解:朱熹认为,理气论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美体现。2、对“气”的理解: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朱熹认为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3、对“心”的理解,朱熹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陆九渊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三如何评价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性格极其复杂,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因此对于他的评价很具有争议性,需要全面考察。崇祯一生做了很多兢兢业业、勤勉勤俭、清正廉洁,奋力挽救大明江山1、铲除宦官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2、勤于政务,广纳良策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3、整顿官僚队伍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4、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同时应该看到,崇祯皇帝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和矛盾的皇帝1、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2、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那不定,遂误国家;3、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4、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诏,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综合以上看来,崇祯皇帝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他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实现兴国梦想。但是由于他性格上存在弱点,再加上矛盾丛生、积弊难返,为人心细多疑,对人刻薄,急于求成;再加上大臣慵懒无能,没有能挽回明朝败亡的结局,可以说是有心兴国,无力回天。四崇祯皇帝登位后如何应对内忧外患?崇祯皇帝以后,面对边境后金壮大掠夺、攻占东北,国内农民起义不断,朝政腐败、党派斗争激烈的局面,采取各个措施应对内忧外患。1、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2、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3、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4、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5、崇祯皇帝任用洪承畴和卢象升清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给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部队以沉重的打击。崇祯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内忧外患,充分显示出崇祯皇帝振兴国家挽救危亡的志气和决心,但是由于崇祯的性格弱点和积重难返,最终没能实现国家的振兴,以败亡而结束。五东林党对明朝统治有什么样的影响?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1.不讳言“党”及“朋党”理念的变化。东林党人对“朋”和“党”有了不同于前人的认识。他们不讳言“党”,常以“吾党”自称。在他们的语汇中,“党”,已不是“同乡”、“乡党”之意,而是“同道”、“同志”、“志同道合”之意。这一变化,显示出东林党人强烈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意识。在高攀龙、钱一本看来,小人可以有党,君子也可以有党。主张不要惧怕小人以“党”字倾君子,也没有必要以无党自命。自东林书院讲学始,由于参与者共同的思想倾向和一致的政治主张,地域界线被打破,形成了各地同道公认的领袖。这种“通乎天下”的联盟超出了以往文人结社、讲学的规模,其政治意图十分明显。2控制国家权力的意向。英国两党曾因王位继承问题进行过长期的斗争,王位继承问题牵扯着深刻的宗教问题。明代万历朝国本问题,也影响着政局的发展方向,东林党人将立储看成天下之公事。万历十年(1582)以后的内阁,完全是皇帝的御用工具,因此东林党人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与皇帝的对抗。推举李三才入阁,即能表现出东林党人希望控制内阁的目的。李三才“诚世道所赖”,是多数人利益的代表,是政治参与的体现。东林党希望在国家事务和体制运作中处于主要的地位,是近代因素出现后,君主权力衰落并被逐渐分解的必然过程,是民主形式发展史上的必然现象。3.东林党人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基础。社会集团划分的根本依据是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在阶级划分上,东林党人虽然属于中、小地主阶层,但确切地说应是这一阶层中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这是他们思想上接近下层群众并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根本原因。天启朝冤狱大兴,东林党人以“撑住乾坤”的精神行了坚决的斗争。苏州市民公开反抗黑暗的专制统治,形成了带有暴力特征的反专制的社会政治运动。这一运动的自发性表明,东林党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本文标题:尔雅课程明史十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