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尿液细胞一、红细胞(一)形态: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大约8μm)异常红细胞(常见的形态有:①大红细胞,直径大于8μm②小红细胞,直径小于8μm③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如出芽状④环形红细胞,因胞质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凝聚,形似面包圈样空心环状⑤新月形红细胞,如半月形⑥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⑦皱缩红细胞,高渗尿中常见⑧影细胞,低渗尿中常见⑨红细胞碎片)(二)血尿:正常尿中红细胞甚少,红细胞不超过3/HPF。显微镜下红细胞>3/HPF,称镜下血尿;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混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为3种,即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混合性血尿。⑴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类似外周血未染色血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⑵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⑶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临床意义】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即为疾病征象,同时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1.肾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2.非肾源性血尿(均一性红血尿):见于:①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液,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②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③其它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非肾性血尿的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二、白细胞新鲜尿液中,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存活的中性粒细胞,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素结晶等。(一)形态1.完整白细胞:新鲜尿液中完整白细胞的形态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结构基本一致,呈圆形,直径10~14Pm,不染色时核较模糊,浆内颗粒清晰可见;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2.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时,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在高渗尿及酸性尿中,白细胞常萎缩。3.脓细胞:陈旧尿中的白细胞,胞浆可因均质化而呈明胶样。炎症时,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成团,边界不清,已为死亡细胞,称为脓细胞。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相伴增多,而其数量多少则更为重要。(二)脓尿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液。健康成人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尿液白细胞>5/HPF,称镜下脓尿,如尿呈乳白色,含大量白细胞,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临床意义】尿液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尿液白细胞增高,可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肌炎、尿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肿瘤、肾移植排异反应、肾结核、前列腺炎等。在女性患者,应排除生殖道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时引起的尿白细胞增多。1.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临床上,大约有17%的肾孟肾炎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血尿,常表现为镜下血尿,少数急性肾盂肾炎患者或慢性者急性发作时可见肉眼血尿;尿白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在急性期),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约2/3患者伴有白细胞管型,此时,高度提示为肾盂肾炎。2.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型。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肉眼脓尿。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眺颈炎、膀肥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全程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眺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肌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3.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在血尿中,见到白细胞时,应区别白细胞是来源于出血或来源于炎症,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200:1,应考虑为炎症。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5.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时,尿液单核细胞增多,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尿中出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见于某些急性问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三、上皮细胞尿液上皮细胞的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眈和尿道等。尿沉渣的上皮细胞一般以形态学分类。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一般不超过15urn;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相似,故曾同名,须注意鉴别。2.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味和尿道近膀味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由于来源不同部位,移行上皮细胞的形态随脱落时器官缩张状态的(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2)尾形上皮细胞: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这种细胞多来自于肾盂,故又称之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脱颈部。(3)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3.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质丰富。【临床意义】生理情况下,可出现少量上皮细胞,当泌尿系统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上皮细胞,可分别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1.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工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发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2.移形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膀肌炎时,可大量大圆上皮细胞或成片脱落;肾盂肾炎时,常见尾形上皮细胞增多。3.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或伴白细胞、脓细胞,多见于尿道炎;女性患者,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四、吞噬细胞1.形态:分为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来自组织细胞,边缘不整;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稍偏位;胞质丰富,常有空泡,在新鲜尿中可见阿米巴样伪足活动,也可见较多的吞噬物,如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精子、颗粒状物体等)【临床意义】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脱炎、尿道炎等,常伴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和伴细菌。尿液管型管型常呈直的或弯的圆柱体,其长短、粗细不一,但两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其外形长短、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尿管型的主要类型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以及其他特殊形态的管型。(一)透明管型1形态:透明管型的成分主要有T--H蛋白构成,也有清蛋白及氯化钠,在碱性尿液中或稀释时,可溶解消失,无色透明。一般呈圆柱体状,大小长短不一致。2临床意义透明管型参考值为0--1/LPF。透明管型偶尔可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病理情况:透明管型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刺激后:如大量持续透明管型,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细胞有剥脱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瘀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二)细胞管型细胞管型指含有脱落的细胞、粘附于凝结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的管型。按细胞类别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1)形态:管型中的红细胞常相互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线,有的甚至残缺不全,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接近正常易于识别。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2)临床意义:正常的尿中无红细胞管型。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诉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等,也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2白细胞管型(1)形态:管型中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或脓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颗粒球形,有时呈团形重合。(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3肾上皮细胞管型(1)形态: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型。肾上皮细胞管型增多,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液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三)颗粒管型1.形态: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1/3管型面积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颗粒管型常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合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颗粒管型形成早期,多为粗大颗粒,如在肾内滞留时间较长,粗颗粒经过降解逐渐成为细颗粒,形成细颗粒管型;也有人认为:因粗颗粒管型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是来自粒细胞,而细颗粒管型酯酶染色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是来自上皮细胞。2.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粗颗粒管型多见于病情较重者,在疾病进展期,此管型数量多且体积大;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四)蜡样管型1.形态:蜡样管型由细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进一步衍化而来,也有认为来自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或者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
本文标题:尿沉渣有形成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6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