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德育论文-懂得感恩-康文娟
榆林市2014年中小学德育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成果展评活动申报表单位盖章:成果名称《懂得感恩》——心存感恩县区榆阳区所在单位小纪汗中心小学作者姓(团队名称)康文娟联系电话18729880222成果获奖或媒体报道情况成果主要内容简述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本文简述小学生应该学会感恩、知恩图报以及相关教育方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每一代人不断继承和发扬。学校意见县区初评意见懂得感恩——心存感恩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的助长剂。在故事启蒙、情境教育、实践锻炼中使孩子学会感恩,能化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友谊的种子也在感恩中得到升华。关键词:教育感恩成长从一个新生命诞生开始,就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但对于社会的这些恩惠,很多人已经麻木不仁,似乎这一切都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表现在孩子身上,则是一些孩子认为家长和老师的付出与关爱天经地义,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们对“被爱”的渐趋冷漠,进而导致孩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问题,小则争吵赌气,顶撞长辈,离家出走,大则忘恩负义,杀母弑父,酿成悲剧,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令人怵目惊心。人们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情怀了。究其原因,责任首先在家长。一些家庭,联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现在只剩下了学习。哪怕有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其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担心由此影响学习”。其次责任在学校教育。今天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都围绕分数而展开。升学关注的数学、语文是学校的主干科目,德育、美育、体育等则成了点缀。一、困惑:孩子的成长,感恩教育能少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都认为用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社会在进步,青少年中却正在失落一种名为“感恩”的传统美德。不懂得感恩,显然是宠爱溺爱的后果。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然在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自幼娇生惯养,于是就不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又由于许多父母因历史原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孩子除了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这样“抱大的一代”,直到成年、进了高等学府以后,依然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因此,这种现象的产生,对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二、定位:孩子的成长,感恩教育不能少!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我认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从诸如教育学生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在中国数千年的道德传统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素养,有恩不报者甚至以怨报德者,是要被当成无耻小人被唾弃的。而如果一个孩子毫无感恩之心,连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懂,那么,就不仅仅是缺乏良知和道德素养的问题了,连适应社会的起码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肯定是要四处碰壁,成为孤家寡人的。国外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我们应该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三、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1.感恩祖国和社会当今中外教育界都对感恩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们也知道应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父母。然而,这也正暴露出传统的感恩教育在内容中存在的缺憾,即将感恩教育的内容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忽略对集体、对国家的感恩,在教育导向上,容易让学生以为要感恩,就只有通过提高学习成绩这条路,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责任感与理想信念。感恩祖国和社会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传统感恩精神应该得到丰富与升华,在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感恩的对象应由注重亲情,进一步到关注友情,并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少年懂得,感恩不只是对父母;回报不是只能通过学习。祖国不但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赋予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回报祖国的培养之恩,应当对国家树立起责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2.感恩父母和长辈我们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应该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应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父母、长辈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长辈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培养他们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长辈,感激他们。开展孝敬父母、长辈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他们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3.感恩老师和同学(1)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从每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渐渐懂事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太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高科技来临,老师的作用时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师恩难忘。(2)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每一个孩子要与同学相处度过十多个春夏秋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大家在童年的时光里给了彼此美好的记忆,从中感受到了温暖的情谊,获得了无穷而珍贵的童年时期的快乐。四、探寻:孩子的成长,怎样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作为教育者,我们便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1、读故事,在故事启蒙中培养感恩教育一节品德课上,我给学生朗读了“泰国妈妈的感恩教育”。文中大意是:泰国妈妈桑雅不但每餐都让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盛饭、端茶,而且还制作了一个“孝行牌”挂在孩子的胸前。牌的正面是父母像,背面是孝敬父母的种种格言与规定。她每天晚上还要求孩子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中秋节时,桑雅和丈夫带着孩子,早早起来,穿上泰国的服装,跪拜着叩响了二老的房门,向父母感恩。我记得当时读这篇文章时,语调很平实,毫无煽情的成分,然而班级中却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故事读完后,我布置给学生了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有学生说:“我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我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有学生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有学生说:“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在他们的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份表达‘感恩’的礼物,并真诚的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2、创设情景,在情景教育中培养感恩教育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就会深切体会到被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得不得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生出援助之手的。其实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另外,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手段;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团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3、给与机会,在实践锻炼中培养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践锻炼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诚然,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没有感恩的社会是可怕的,没有感恩的校园是不和谐的!让感恩文化的温馨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感恩文化真正成为一种时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我们世世代代信奉的格言、祖祖辈辈传承的教诲。古代思想家也提出,人要“报本返始”、“知恩图报”,知道自己的根源,并有所感恩和报答。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创造教育氛围和实践机会,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4.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要孩子们具有感恩意识,进而有感恩言行,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加以引导,让他们去真心地体验,真切地感悟,从而学会真诚地感恩。在家里,长辈在给孩子过生日时,要告诉他别忘了长辈的生日;教师节时,鼓励孩子向辛勤教导师自己的老师表示真诚的祝福;受到别人帮助时,别忘了道声“谢谢”;在学校,节日里的一声问候,社区里的一次公益活动,同学间的一点帮助,书本中的一些感恩故事;等等,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重视教育,积极引导,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渗透进孩子的血液中,孩子的感恩意识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并转化成自觉的感恩行动。感恩,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他们就会懂得感激给予他们关爱
本文标题:德育论文-懂得感恩-康文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0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