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辅导国际金融═════════════════════════════════════════════════════════自考365(-)-第十四章主要国际金融理论与流派第一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价格—现金流动机制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1752年提出的,被视为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它在一百多年后的国际金本位制下受到了广泛推崇和运用,达到鼎盛时期。休谟认为,国际收支可以自动实现平衡。如果进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就实现了由以下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1)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2)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3)黄金准备与货币供给量,(4)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该机制的作用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出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出,货币达到新的均衡。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入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入,货币达到新的均衡。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局限性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部分补充):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二、弹性分析理论最早将弹性分析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正是价格的需求弹性概念的提出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但直到1973年,才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正式提出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1.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2.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3.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辅导国际金融═════════════════════════════════════════════════════════自考365(-)-A.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B.国内外商品都具有无限供给弹性。C.以国际收支均衡为初始状态。4.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国都以充分就业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资源,从而当本币贬值时,很难保证经济体系能迅速地向出口贸易部门转移足够的资源。也就是说,进出口供给弹性只能是有限弹性,而不是无限弹性。在引入有限供给弹性假设后,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充分条件就由ML条件发展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另外,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也即初始状态并非国际收支均衡,则本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不仅取决于初始国际收支失衡的方向,也取决于失衡的程度。于是MLR条件的一般表达式可以写成:在各国为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而大打汇率战的特殊时期,弹性分析理论明确指出,借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这对于各国政策选择乃至整个汇率体系的稳定无疑都是及时而有益的。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汇率变动对形成进出口相对价格优势的作用,这一局部均衡分析也受到了众多非议和批评。另一方面,实证分析表明,即使满足MLR条件,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也必须充分考虑到J曲线效应、贸易条件、贸易结构、配套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制约。三、吸收分析理论1.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概述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2.吸收论的基本理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移动恒等式两边,得(4)X-M=Y-C-I=Y-(C十I)上式中,X-M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辅导国际金融═════════════════════════════════════════════════════════自考365(-)-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5)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3.吸收论的观点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根据国民收入恒等,有Y=C+I+G+X-M,经整理后得到:X-M=Y-(C+I+G)式中,Y为国民收入;C、I、G、X、M分别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如果规定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B=X-M,并以A=C+I+G代表对国内资源的吸收,即国内总支出,那么公式可以改写为:B=Y-A该式高度概括了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总量失衡。只要一定时期的总收入大于总吸收(Y>A),该国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相反,只需总收入小于总吸收(YA),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分析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时,吸收分析法较弹性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肯定弹性分析的基本观点之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与相应发生的国民收入变动联系起来,弹性理论认为,若国民收入及国内价格水平不变,当进出口供求弹性满足MLR条件时,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国内外相对价格并诱发进出口数量调整而实现。同时还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由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两部分构成。如果进出口供求弹性满足MLR条件,本币贬值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由外贸乘数理论可知,进出口的这种变动将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倍数变动,产生贬值的直接收入效应。总收入增加,消费、储蓄、进口则分别根据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而不同程度地增加,随着储蓄增量部分或全部转化为投资,收入增长势必带来消费和投资的增加,这部分引致增加的吸收被定义为贬值的间接吸收效应,可以部分冲销直接收入效应。由此,国际收支流量均衡条件可以写成:不难发现,货币贬值能否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主要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1)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2)贬值后收入对吸收的引致程度,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所以,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本国的吸收倾向。当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资源配置尚未优化、吸收倾向小于1时,贬值的收入效应较为显著。反之,若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资源已完成优化配置且吸收倾向大于1,则贬值主要引起吸收效应。根据国际收支吸收理论的观点,如果某个国家发生了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不平衡,一定是由于该国的市场总供求失衡。换言之,这个国家必然存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萧条、严重失业。而在采取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均衡目标也可随之实现。因此,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其实也就是对国民经济失衡的调节。这意味着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流量失衡时,比如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解决办法:一是增加产出或收入;二是减少支出或吸收。通常,我们将增加收入的政策称为支出转移政策,将减少吸收的政策称为支出减少政策。所谓支出转移政策,目的在于将国内外支出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以增加本国收入。根据政策内容,可以划分为一般性政策和选择性政策。一般性政策是指汇率政策(或称货币贬值政策),选择性政策主要指贸易管制政策,包括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无法使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辅导国际金融═════════════════════════════════════════════════════════自考365(-)-一般性政策,只能求助于贸易管制政策,直接限制居民对商品和劳务的选择自由。但是这种以行政命令方式出现政策措施,容易遭受贸易对手国的谴责和报复,也有悖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历史潮流。所以除非支出减少政策难以奏效,不宜过度依赖贸易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汇率的随行就市为政府引导汇率变动奠定了物质基础。货币贬值政策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受到政府的广泛青睐,所以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汇率战频频发生。1994年以来,美元与日元之间富有戏剧性的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两国政府运用一般性支出转移政策的结果。支出减少政策就是通过减少本国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支出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具体来说,支出减少政策涉及三种政策措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收入管制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指存款准备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数量控制工具。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支和增收两个方面。包括政府支出政策、政府购买政策、公共福利政策、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政策。收入管制政策包括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工资管制政策等。支出减少政策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二是减少国内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增强本国商品价格优势,促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由于支出减少政策在改善国际收支的同时,对国内总需求也具有遏制作用,所以成为高通胀国家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当然,支出减少政策能否生效,也要受支出对收入的影响程度、资源平滑转移机制、支出减少中进口品比重等具体因素的限制。4.对吸收论的评价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善。四、货币分析理论以米尔顿·弗里德曼
本文标题: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