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曾文正公全集》有这样一句话:“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有参以他务,以致百无一成”,可见曾国藩在读书上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曾国藩怎样读书(2009-04-2422:03:20)转载▼标签:曾国藩读书规矩勤奋好学文化杂谈曾国藩,清代名臣,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湖南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的耕读人家,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他抓住一切读书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冬,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剿捻”期间,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军务缠身,但他也勤于读书,常常是赶赴军营的途中坐在轿子里读书。咸丰八年(1885)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作为家中长子,曾国藩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在戎马倥偬中抽出时间,经常以写家书的方式敦促他的弟弟们读书。他在给二弟曾国潢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家中读书事,弟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不失在家子弟风范,不可太疏忽也。”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诚可感人。在军营中,他也为湘军将帅们作读书的表率。在战火纷飞、百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还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即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著作。在他认真研读、全力刊刻王船山著作的影响下,湘军许多重要人物都积极参与认真研读王船山著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导船山之学、研读船山之书的浓郁风气。后来王夫之的大名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与曾国藩的倡导“王学”有极大关系。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丘)、孟(轲)、周(敦颐)、张(载)、程(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直王到王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其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曾国藩于读书尤为可贵的,是把它当作一生之事,相伴终生。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然而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今天的南京),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舆中,即轿子里,坐在轿子里读书、背书,是他在征战年代就已养成的习惯,一直到死都改不掉。2009年4月24日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
本文标题: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