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学校德育文化的有形存在与无形留存
学校德育文化的有形存在与无形留存英山县南河中学贺振本次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我被分配到江岸区的武汉第八十一中学,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里,我通过看、听、访、记等方式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该校的办学特点,对该校人性化、精细化的管理印象深刻,该校已达到了管理的较高境界——文化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治。通过全面的学习,我对该校的文化管理引领下的德育文化感触很深。德育工作一直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它是育人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努力向全体师生展示一个有境界、有智慧、有个性、有创新、有实效、有魅力、有滋润的德育新天地。武汉八十一中强调在自主教育引领下的德育教育模式,他通过幸福教育生动地“四强”个性教育打造师生幸福成功的人生。德育工作不是喊口号,但又不能没有口号,所以要搞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像八十一中一样,结合本校的实际,充分认识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创新模式,做好德育的困境突破,选择好适合学校的德育建设路径。现代学校德育是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是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德育,是培养人的改革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人的素质的德育。一、德育的有形存在是前提八十一中强调德育文化的有形存在,凡是眼所能见之处、耳所能闻之地,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德育文化的存在。一进大门,那片翠竹之下的文化石上,深深地刻着“行知统一”四个大字,让我们想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墙壁上的“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让人看了甚是温暖。还有那生动的“四强”个性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的个性德育目标就是要塑造具有“自信心强、责任心强、意志力强、创造力强”的四强优秀品质的学生。其中,自信是基础,责任是动力,意志力是关键,创造力是核心。他们强调用灵性、个性两途径方法追求德育的实效性,可以概括为用个性去培养“个性”。这些文字不是冷冰冰的,也不是口号,它是该校结合自己的校情,用心提炼出来的,它的有形存在时刻都为全校师生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德育是残缺的,是断断续续的,既不存在逻辑性,也没有完整性。我们农村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每所学校都搞自己的那一套,使学校内的德育工作不具备一贯性和一致性,更多时候就让该项工作流于形式。鉴于此,就将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调整。结合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的实际,考虑到留守儿童较多,我们提出了“请爱你的父母和老师”的感恩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同时,也提出“请抬起头来微笑着走路”的自信教育。把两句话放在教学楼的醒目位置,为全体师生指明方向和目标,让这一理念延续下去,在有形存在中延续。二、丰富的德育模式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同时,我对该校的德育创新模式很感兴趣,它向我们展示了体验德育模式、角色德育模式、讨论式德育模式、外展型德育模式、“三加”德育模式、网络德育模式。德育文化的有形存在只是给我们一个形,但如何植入人心就必须通过各种模式让学生去体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德育是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角色教育模式,是由该校教师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些社会角色引入校园,让学生进入正面的不同角色,身临其境去感受、体验、鉴别和评议社会角色,以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为他们形成现代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打下基础。讨论式德育模式,是对存在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评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外展型德育模式,这种道德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社会道德、生活主体为目标。以道德主体形成过程的构建原理为实践依据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它依靠社会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与合作,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三加”德育模式即“制度+情感+德治”。将这三个方面按照一定的层序叠加和递进,以“团体动力学”理论创造的“场论”为支撑点,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学校“场”,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它充分体现了以制度规范人,以情感融洽人,以德治优化人这三个特点。网络德育模式,就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的德育情感关怀,和人文化的德育教育与管理的一种德育过程。以引导师生积极向上,建立阳光的生活制度,打造以“阳光”为核心的校园主体文化,提升学校的精神灵魂和品德,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现代德育的一种形式。该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模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将该校的德育理念融入到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去,逐渐将其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三、德育困境的突破是保证德育的有形存在为学校德育指明方向和目标,而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方法的多样性,但是德育的困境突破才是德育成功的保证。该校的德育困境突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德育工作除了要和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以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德育工作主体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德育工作者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对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启示心灵、为人师表。2、立足于科学性的德育方法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计划经济的惯性功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成熟,双重体制在一定时期的并存、交织和冲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理论,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熟悉和道德信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和协调发展。3.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德育不是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并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是创设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是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4.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学校教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德育更具有生活化。5.立足于开放式的德育途径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学校要关注人们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上的新挑战、新方面、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同时该校德育困境突破还坚持立足于综合性的德育空间,立足于信息化的德育载体,立足于显隐结合的德育发展。四、拓展德与教育的建设路径使学校德育更丰满八十一中德育的建设路径是非常丰富的。第一德育学科建设扎实开展。该校充分发挥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构建具有时代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系统综合实践课程。第二,重视德育基础的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书画比赛等平台作用,有效的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文体活动中去,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营造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荣校”的情感。第三,德育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该校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建设,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为依托,逐步推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通过加强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第四,健全德育网络建设体系。如今,已进入了信息化网络时代,八十一中人充分发挥自身数字校园的优势,通过微课程等平台将德育教育广泛推进。第五,德育队伍建设精细化。德育工作的落实和推进离不开一直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八十一中的德育队伍建设注重精细化,对班主任的培训常态化,在强调态度的同时也注重方法的介绍,其中德育队伍中的主力军班主任是关键,所以在学习期间我发现该校对班主任的培训是常态化的,侧重点虽不一样,但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精细。第六,注重德育科研建设。八十一中特别重视德育科研工作,他们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总结,但同时他们有自己专门的德育科研团队,在研究中不但解决了很多困境问题,而且丰富了德育模式,提升了德育水平,使该校形成了“行知统一”的德育理念。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我觉得武汉市八十一中的德育文化建设正是如此,它在有形中展示和引领,不断丰富学校的德育模式,做好学校德育困境的突破。多元的德育教育的建设路径使学校德育更饱满,最终将学校的文化理念和德育目标植入到学生心中,形成最后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无形留存。学校的职能是育人,而育人有三个难度:育智、育德、育心,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但全面了解了八十一中的办学理念,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的管理方法和办学经验。虽然目前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还有一些差距,但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逐步推进和落实,农村教育的春天已在不远处,值得期待。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非常感谢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给我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办学思想得以提升,办学水平得以提高,办学经验得以丰富。我一定会把学习到的成果带回去,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扎实细心的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办当地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标题:学校德育文化的有形存在与无形留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8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