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作者林胜义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主要有卫生、教育、福利、司法、劳工、军事及其他社会团体,其中在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学校领域中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称为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语,是由英文“schoolsocialwork”翻译而来。有时也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socialwork),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socialworkpracticeineducationandschoolsetting)。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social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在本质上,学校社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的一环;在对象上,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在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目的上,学校社会工作乃在实现学校的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一般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是与学校领域的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家(schoolpsychologist)和学校咨商人员(schoolcounselor)共同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这三种专业的区隔是:1、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心理观点工作取向:治疗取向主要方法:诊断、测验、治疗涉及层面:心理测验及治疗对象范畴:个别学生专业资格:专攻学校心理学2、学校咨商工作基本观点:教育观点工作取向:问题取向主要方法:面谈、劝告、咨商涉及层面:教育及生涯规划对象范畴:个人或小团体专业资格:专攻咨商辅导3、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社工观点工作取向:发展取向主要方法:个案、团体、社区涉及层面:社会及文化调试对象范畴:学生、家庭、学校、社区专业资格:受社工专业训练不过,这三种专业人员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工作目标都在协助学生获得良好适应及健全发展,因此三者必须协力合作,相互支援,以便增益学校辅导工作的效果。访问量:827版权:华农社工网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作者宣兆凯摘要: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区教育研究,实现社区教育理念与方法、技术的变革,是推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依学校社会工作理念,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趋向,是实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在教育管理体制下,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构筑与学校教育整合的体系;在方法技术手段上,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关键词:社区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80年代,之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经历1993年的社区教育理念的转折、视角的转换之后,进入规范状态,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1]。然而时至今日,它仍未发展成独立的、担负特定职能、以专业化方法和技术为手段的教育体系,未能对促进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推动社区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的影响,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社区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专业化方法体系的建立是根本的出路。本文试图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进社区教育,以探讨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及途径。一、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正规教育与专业化是统一的,而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则似乎是矛盾的、排斥的。提出这一看法的根据,是在有关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涉及专业化。如社区教育研究中对社区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都强调社区与教育的联系[2],而忽视其作为一门学科、一项教育事业所必须具有的专业化特征。毋庸置疑,社区性、社区生活性确是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但社区教育若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项专门的教育事业,就不能仅指出这一特征而忽视它的专业化特性。同样是非正规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是以专业化的原则与方法从事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其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校社会工作”一词译自英语“schoolsocialwork”。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已成为一项专门化的社会事业,一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寻困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规律。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学生问题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学校的教师及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者,也包括学生的家长、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研究、解决学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与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不是在学校体制内,而是在学校体制外,不是在教学活动中,而是在教学活动外,不是采用班级教育的方式,而主要采用个别解决问题的方式。学校社会工作也不同于生活化的家庭教育。它以专业化的形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也恰恰是这种专业化特征使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科与事业的发展,表达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要走上现代之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就是说,非正规教育更需要专业化,通过专业化,改变自身的随意性、松散性、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能有效发挥作用。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还可发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关系的动态规律性:当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提出专业化要求,表现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上可知,实现专业化,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可以给社区教育作如下定义:所谓社区教育,即在特定的社区中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在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下,运用专业化的方法、手段,调动社区资源,以满足社区居民受教育需要,推动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一门教育科学、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但要确定其学科、事业的专业化特征,还要发展、完善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方法、技术手段。二、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制: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出现,缘于学校青少年的德育需要社会支持,以及教育经费短缺,需要通过多渠道筹集。[1]就是说,我国社区教育并非社区生活、社区发展的产物,而是原有教育体制发展的一种延伸。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已逐渐体制化,如不少地方设立了半官方组织形式“社区教育委员会”,将其作为政府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而且,社区教育活动呈现县区、街乡负责组织的地域统筹型、厂矿企事业单位联合兴办的中心辐射型、多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互惠组合型等多种模型。[3]尽管如此,但是,社区教育机构还未发展成独立运作,开展常规性的社区教育活动的专门组织系统。依靠社区政府,调动学校及社区多方面力量开展社区教育,协调教育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关系,仍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是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这种社区教育,其组织管理体制类型为非专业化的“学校-行政型”。未来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在组织管理体制上,必须实现由非专业化的“学校-行政型”向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型”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体现了社会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规律;而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则反映了组织管理体制由非专业化的学校2行政型向专业化的社会2社区型转变。只有在实现了这一转变之后,学校社会工作才真正成为独立的、专业化的社会事业。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教育机构为解决因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大批移民受教育问题,派出专职教育工作者到社区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即所谓的“访问教师运动”。这一运动被视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在经历了个案工作时期、制度化时期、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和新工作模式时期之后,学校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社会事业。[4]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随社区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社会工作活动的广泛开展而出现了。20、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李景汉等一批教育家、社会学家推行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实验活动,推动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各地政府的领导、支持、协调下,学校与地方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其中,争取家长及社区各方面支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各类学校社会工作活动更是成果喜人。[5]从欧美发达国家看,社区发展带来的对社区教育的需要,是学校社会工作产生的决定因素。由此发展而来的学校社会工作,是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社区-社会型。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活动是由学校推动开展起来的,是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共同对学生实施的校外教育。其间,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协调、支持,是学校社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这种类型的学校社会工作可以称之为学校-行政型。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校-行政型与社区-社会型不但反映了这项事业在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程度上的两个发展阶段、两种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即社会教育向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方向发展,还是在原有学校体制基础上谋求其发展。由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在理念上实现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型转变。所谓社区型理念,即以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的水平为方向和目标,从社区生活、社区发展出发,以社区生活、社区发展中提出的社区教育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专业化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体系为手段,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三、21世纪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整合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探讨21世纪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只有与另外两个因素,即终身教育思想和学校社会工作理念联系起来,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我国的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993年前表现为,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还未能从学校教育中分化出来;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才逐渐地从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分化、独立出来。[1]但是,独立后的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认识还较为模糊。如,按接受教育者的年龄划分,有人把社区教育划入学校教育,或成人教育;按教育的地域划分,有人把社区教育归入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校外教育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按教育的规范性划分,有人把社区教育纳入与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并列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等。[2]可见,按照原有的教育分类,很难将社区教育纳入现有的各种教育分类和某种特定的教育形态。因为原有的教育体系过于狭窄,难以包容所有的教育形式。从原有的教育体系出发,自然难以划清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而终身教育体系则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教育包容在内,并把它们整合、协调为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很快形成一股教育思潮,席卷世界各地,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教育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中引入这一理念,并据此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教育体系。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一生都须接受教育,于是,提出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提供充分的教育条件和机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但将教育向人一生的两端伸展,并将人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它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将各种教育因素整合在一起的完整体系。正如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所指出的,“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
本文标题: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9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