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孩子暴力行为预防的基本措施
孩子暴力行为预防的基本措施(一)从心理学角度由于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首先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1.家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机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知道他们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幸福,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同时,家庭的性教育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长羞于给孩子传达正常的性教育知识,并一味地想要隐瞒,压制孩子去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性教育知识,这就使得孩子可能从不正当的途径去了解,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更严重的后果。2.学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3.社会。社会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发展不容忽视。家庭和学校是直接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则对预防校园暴力有辅助作用。青少年是最易受心理暗示的群体,社会的风气的好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对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推动作用。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客观作用,主体在于青少年本身,青少年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建立自信,有问题多向老师家长请教,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从教育学角度从教育的角度,要预防校园暴力,同样也得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一是灌输行为准则,二是指点生活目标,三是培养社会角色。家庭应从这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为孩子的思想意识,性格,观点和立场,道德品质和意志特性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但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因此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充分运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也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⑵重视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⑶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又可以延长学校的教育手段。学校教师应经常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如果学生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的喧闹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以及进入青春期后意识萌动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娱乐内容的蛊惑而出现越轨行为,诸如学生中类似于黑社会的斗殴、强奸、抢劫、伤人等行为毫无疑问与这些不健康的娱乐内容的诱惑有关。所以不健康的学校周围环境是导致青少年学生施暴的重要诱因之一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要加强建设教育环境,一方面社会不能将文化事业完全推向市场,而要加强引导和调节,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要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
本文标题:孩子暴力行为预防的基本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0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