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货币银行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管理教研室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明确货币的概念及围绕货币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货币的定义,货币职能,货币制度。教学重点: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四大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现代生活中,我们处处都会遇到“钱”,每时每刻都在和钱打交道,正所谓无钱寸步难行。钱的存在解决了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没有了货币,交换将非常困难,也很难作到等价交换,而没有了等价交换原则,整个社会将一片混乱。但货币,尤其是现在纸币的流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会不时的发现自己手中的钱会贬值,也就是会觉得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金融部门是一个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作用。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曾经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变的一片萧条,泰国由四小虎之一变成了一只病猫,韩国受到的打击更大,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破产倒闭,全球经济界开始反思东亚经济模式。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金融问题。我们这门课叫《金融学》,研究的就是金融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和金融有接触,因为现代经济本来就是商品和货币的结合。当然学习具体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来是靠理解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这门课的内容从大的的方面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货币问题,一部分为融资问题,这都是围绕金融这一概念展开的。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的流动。第二章先介绍货币的起源,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介绍有关融资的一系列问题,第九章开始又在宏观层面上介绍货币问题,这是又很强政策含义的一部分,宏观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可能使很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这也是这门课的难点所在。总之,《金融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对大家以后的学习、经济思想的形成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用心学好。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一、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个人、企业、政府都不能离开货币而存在。二、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国际之间的货币收支使用外汇,对一国居民来讲,相对于本国货币,一切外国货币统称为外汇。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根据是否存在兑换其他货币的限制性规定,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完全可兑换货币。三、货币流通以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公司、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财政及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及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五个方面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收支系统称为货币流通。第二节货币的起源一、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1、货币起源:货币起源的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产生的基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商品是为交换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应有两个前提条件:⑴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⑵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有交换,但发生的非常少,只是偶然的发生一次交换。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表示产品A很偶然的和商品B发生了一次交换。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交换越来越频繁,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的和另外一种商品进行一次交换,而是可以经常的和很多种商品进行交换,可以写成BA=C,表示商品A、B、C、D之间会经常发生彼此之间的交换。D3、一般价值形式: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必须是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产品,且要有足够的可用于交换的数量才可以,这使交换发生非常困难。人们在交换中发现有一种商品在交换中出现的次数会非常多,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被广泛需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商品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会很容易。这种产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交换就分解成了两个步骤,即先用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此为一般价值形式。商品A=一般等价物=商品B。4、货币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说明商品生产关系的日益确立,但那时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不一样,一般等价物的不唯一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一般等价物的统一,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时,就出现了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此阶段可写成商品A=货币=商品B。三、交易成本与货币起源货币起源的原理在于:相对于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一、实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非真正的货币。有缺点:体积大,价值小,不易分割、携带、运输、保管。二、金属货币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四个优点: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携带。但以金属块为货币,每次交易时都要鉴定成色、称量重量、进行分割,这非常麻烦。于是有一些富商借自身信誉在金属块上盖章,表明成色和重量。后来国家有意识的发行了金属铸币。(29页)三、纸币由于铸币使用频繁,在使用中不断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实际上降低了购买力,但人们只注意铸币上标明的购买力而并不关注其实际的重量,仍按足值货币去使用。当国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就故意发行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纸币是指由政府发行的依靠国家政治权利强制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它并不是由国家发行的而是由银行发行的,属于银行券。四、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票据。其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存款货币和商业票据等。银行券是主要的代表。银行券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可兑现的银行券和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两个阶段。1、可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券来自于古代伦敦的金店签发的金店券,金店券可以代替黄金货币进行流通,当金店主人成为银行家后,金店券就成为了银行券。银行券是以银行家信用为基础的一种信用货币,是银行的债务证券。银行券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分散发行,任何银行都可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之后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一战前的银行券都是可兑现的,持有银行券的人可随时用银行券兑换黄金。2、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一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银行券停止了自由兑换,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都停止了自由兑换。目前的货币就是一种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五、电子货币1960年代以来电脑广泛应用于银行领域特别是ATM、POS机的应用使货币进入了电子货币时代,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六、复合货币其价值由多种货币的汇率加权确定。如欧元、特别提款权。第四节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执行四大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于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货币是一种尺度,一种单位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货币来表示。这就是价格。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水平越高,单位货币的货币购买力越低,这里的价格指全部社会产品的价格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即通货膨胀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成反比。二、流通手段职能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特点: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或想象中的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中可以。由该特点引出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货币用来媒介商品交换,所以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由于货币可多次媒介,所以商品价格总额是货币量的倍数,所以:M=P*Q/V。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因此仅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用该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三、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拥有货币就拥有财富,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可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金属货币价值贮藏的蓄水池作用:流通中金银的数量超过需要量时,金属货币可买到的价值会低于其本身价值,用货币买商品有损失,不买,把货币藏起来,流通中货币量下降,币值上升。当流通中货币量小于需要量时,货币买到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都买,把藏起来的货币投入流通,货币量上升,币值下降。所以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无通涨。四、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此时无商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如果有就是流通手段了);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可超出商品领域,如银行信用、税收、工资等。第五节货币的界说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金银上时就产生了货币,因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只能说是一般等价物,不能说是商品,因为: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货币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工具,在非阶级社会则不再有剥削性质。这一定义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非常深刻,但现在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的货币已经与一般等价物商品完全没有了关系,因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主要为金属货币流通,他并不能想象到社会如此的发展。其他人的认识:列宁认为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西方经济学中斯密认为货币是“选票”。马克思从货币只能角度给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有人从法律角度把货币定义为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制偿付能力的事物。IMF把货币定义为M0、M1、M2等。第六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一)含义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及相应的章则条例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对币材、货币单位的规定;对本位币、辅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的规定等。(55页)1、币材国家规定哪种金属作货币材料。不同的币材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银本位、金本位等。2、货币单位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及货币单位所含金属货币的数量。3、本位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为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如果流通中是完全不兑现的纸币,也可称其为本位币,其含义仅表示纸币是标准的基本的通货。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大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当然也是本位币。对本位币的规定:⑴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本位币是可以自由铸造的。公民可提供货币金属由国家造币厂代为铸造。自由铸造可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蓄水池作用)⑵规定了铸币的磨损公差。本位币应该足值,但由于铸造技术或不断磨损的原因会使成色或重量下降,因此规定本位币法律所允许的铸造误差和磨损程度,是为公差,超过则可相政府兑换新币。此两项规定都是为了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⑶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60页)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某种货币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国家保护取得该种能力的货币无论一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4、辅币辅助货币,指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的小于一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