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
1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理主题词幼儿园课程编制;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幼儿园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幼儿园课程的评价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的发展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产生于20世纪前期。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崇尚科学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教育也开始着眼于科学化,课程的编制走向了社会控制的、有组织的和讲究实效的道路。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确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就这一价值定位而言,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回答这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尽管泰勒原理从四个方面提出课程编制的模式,但对此课程模式的研究往往较多地集中在课程目标上,这与泰勒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分不开的。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在目标模式中,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被置于课程目标的下位,围绕目标这个中心而展开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泰勒建立的目标模式被不断地修正和改造。例如,英国课程论专家惠2勒认为,泰勒的目标模式以直线的方式安排课程编制的顺序,当评价的结果与预设的目标不相符合时,就会因为缺少反馈这一环节而难以检讨课程编制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想法,惠勒对泰勒模式的课程编制程序的排列方式予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型的目标模式。(二)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目标模式经由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课程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形态之一,几十年来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模式强调应根据预期的行为确定课程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设计课程学习过程,运用教育的力量,将这些行为“塑造”出来。目标模式的设计者批评过去的目标叙述太模糊、不明确,因此,开发能明确叙述的目标,以引领课程设计与教学,测量预定的行为是否达到,由此评价课程与教学的成效,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目标模式把课程目标按其不同的心理领域、不同水平,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以形成一个意义明确、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以便课程实施。尽管目标模式自产生后一直处于不断地修改、完善中,但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其基本的目标—手段、效率—控制、预期—检验思想和技术机制却始终如一,因此,目标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把学校比作加工厂,教师就象工人操作某些材料一样,可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蓝图塑造学生的心理,也可以运用物理或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学生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目标模式倾向于把一些定义好的、狭隘的东西教给学生,强调教的过程而不重视内容,把内容视为工具性的,仅是达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选择内容的依据不是其自身的价值,而是其能否达成某些外在的目的,倾向于将内容灌输给学生。事实上,先决定目的,后决定手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强调课程目标的层层分解并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活动,强调根据课程目标是否落实和达成来评价教育的结果,可以说,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都来自于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和教育方案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3是,也正是目标模式的这种特征,会使依据目标模式编制的幼儿园课程由此而产生很多弊病。首先,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学习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还认识甚少,特别是儿童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预知性。而控制本位的“行为目标”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它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可能被泯灭了。于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课程目标,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学前儿童教育虽然也离不开应在课程目标中反映出文化价值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但是,幼儿园课程目标应更多根据儿童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确定。这样,在预设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带上课程编制者的主观愿意,从而使课程目标成为强加于教师和儿童的东西,这对于幼儿园课程而言,弊端就会更为明显。第二,课程目标以儿童行为来确定,课程就会很自然地强调那些可以用儿童行为明确识别的方面,而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事实上,真正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并非都是能由行为标明的,更不都是能由即时行为的变化所能标明的,例如,儿童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因为这些高级心理素质不只是行为,更主要的是意识问题。试图把这些心理素质完全用可观察的行为来具体化,所掩盖的东西恐怕要比揭示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即使某些价值观和态度能够被结合进显性课程来培养,但更多的价值观和态度是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的,这些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不可能被预先具体化的。目标模式以“输入—产出”这种机械式的、技术化的方式运作课程,使该模式非人性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而这些难以被转化为行为的方面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本身更为重要。第三,按行为目标的方式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被分解成为了各个独立的部分,这种将儿童的学习经验分割成“碎片”做法,强调的是通过训练而达成预期的目标,与学龄前儿童从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虽然,泰勒并不主张将目标过分具体化,但是,在按此模式进行操作时,行为目标往往被层层分解,具体化到每一个细节,儿童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这样,该模式的弊病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更趋明显了。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建立在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以及方法论原理的基础之上的。过程模式的方法论基础也与目标模式不同。过程模式吸收了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发展心理学的不少研究表明,儿童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过程是个体4能动地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趋向于注重内在的、整体关联性认知结构的生成,反对琐碎、片断经验的堆积,注重内在的同化、顺应与迁移机制的形成,反对外在的、机械的刺激——反应或输入——产出的物化机理,这些都为过程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二)过程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认为:课程内容本身有着固有的内在价值和优劣标准,教育应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不必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教育本体功能和知识本身固有的价值为标准。而不是以预期的儿童行为为依据。教育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的设计,要鼓励儿童自由选择、自由探究。教室不是讲堂,而是儿童探究、讨论、交流的场所,提倡主动的学习和建构。教师重要的是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与总体要求,而不是指向于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教师不仅是课程方案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研究者。教师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环境的创设者和材料的提供者。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评价中,教师应是诊断者,而非评分者。评价应以教育本体功能和知识内在价值为标准,而不是以预设目标达成度为依据过程模式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第二,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第三,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并将进一步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幼儿园课程编制的角度评价过程模式,能够使我们从该模式的长处和不足中发现很多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改革有关联的启示,如: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5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都与过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近几年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大家了解的意大利瑞吉欧教学方案就体现了过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两种十分对立的模式,但是,在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践中,课程编制者完全可以吸取这两种课程模式各自的长处,补偿对方模式的短处,在它们之间建立互补关系,以求课程在总体设计思路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课程评价的终结性与形成性等之间达到平衡。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一)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泰勒主张在课程目标的概括化与具体化之间找到一个“度”,“倾向于把目标看作是形成的一般反应模式,而不是要学习的非常具体的习惯”2。后来,泰勒又指出,课程应关注儿童学会一般的行为方式,“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3泰勒的这些主张对行为目标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行为目标的表述,梅杰认为,行为目标必须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第二、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第三、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也就是说,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表述:“能在户外的树木、花草、土里寻找小虫。”“能和同伴一起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昆虫的身体。”在这里,“寻找小虫”、“观察不同昆虫的身体”是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在户外的树木、花草、土里”和“能和同伴一起利用放大镜”是行为表现的条件与表现的准则。他认为这样的陈述如“爱惜公物”、“能集中注意力”、“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信心”等不是行为目标,因为该目标没有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具体化的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目标是课程目标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主要贡献是:行为目标克服以往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目标的表述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当教师以行为目标作为导向时,她对教学任务更为6明确,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比较清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行为目标的精确和具体还便于教育评价的进行,因为它是以
本文标题: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二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3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