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应对方案建议
1(1)不要成为絮絮叨叨的父母。孩子的行为有他/她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喜欢探索、喜欢观察、喜欢重复、喜欢尝试,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很多成人都不具备的,成人对于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而孩子却能看到另外一番精彩。欣孩子在幼儿园主要学习并适应离开父母在学校短暂生活,学习与同龄小朋友相处,逐步学会自己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洗手等生活能力,学习与老师和同伴交流,认识身边常孩子在幼儿园主要学习并适应离开父母在学校短暂生活,学习与同龄小朋友相处,逐步学会自己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洗手等生活能力,学习与老师和同伴交流,认识身边常见物体,初步了解最浅显的生活常识见物体,初步了解最浅显的生活常识赏而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做到这点十分困难,但要努力去做,因为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很无聊、可能很脏、也可能很危险,但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剥夺了这个过程也就剥夺了孩子大脑发育的机会。(2)立刻阻止十分危险的行为。孩子的确不懂得危险,他/她会用自己所有的感官来体验任何事物,因此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处处会有危险。作为父母需要在内心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哪些动作和行为是绝对危险的,发生这些动作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制止并且制止之后跟孩子讲明原因,尽量用最简化的语言来解释危险的存在,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很多次,也可以设计相对安全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这种危险的存在,效果可能比较好,比如用比较热的水代替开水让孩子接触,明白什么是烫。(3)引导相对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不会立刻产生危险,但长远对孩子不好。比如孩子不懂得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懂得尾气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用尽量简化的语言来让孩子明白呼吸进了尾气可能对他造成的伤害,同时尊重孩子的兴趣,可以建议孩子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汽车而不是强行阻止。(4)不要怕脏不要怕湿。在博文为什么要让孩子玩“脏”游戏中已经说明了脏游戏对于孩子大脑发育的好处以及孩子对脏游戏的热爱。因此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既然出去玩,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非常正常,这才是孩子。只有成人才会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站在那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父母省去一些唠唠叨叨的话而多洗几次衣服会让孩子受益很多。(5)设定规矩很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设定规矩,孩子在这些十分必要的规矩内可以自由地活动,这些规矩除了对于危险的规避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父母想明白自己需要设定的规矩之后就要以各种方式保证这些规矩的有效性,这些规矩坚决不能动摇,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要再做多余的干涉和提醒,这样孩子会逐渐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在这样一个有规矩的自由环境下,孩子会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孩子耳边不再会有背景音乐,而孩子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界限在哪里。Gerber女士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规矩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假设你开车行驶在一个吊桥上,吊桥两边都有锁链,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碰到那些锁链,但那些锁链的存在让你感到很安全,假设你开车行驶在去除了锁链的吊桥上会是什么心情?虽然你明确知道不会掉下去,但内心还是会觉得恐惧。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讨厌规矩,孩子只是不喜欢到处都是规矩,父母所需要的规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路途两边的锁链而不是横在路中间的护栏。有了这些规矩,孩子的成长会更加自由、轻松而又安全。总而言之,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对自己说的话能听的进去,先要做到减少过多的废话,再要做到设立规矩的前后一致性,然后用尊重孩子的方法实现这些规矩的执行。1、孩子没有礼貌怎么办?---背诵弟子规,并且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解释,培训孩子的教养和礼貌。此方法很好。但关紧还是老师家长的示范。特别是家庭教育,父母自己要注意家2养和礼仪。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教、示范)、反复练习养成良好习惯、及时制止不礼貌行为、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及时且具体!孩子大哭大闹时,要保持平静、转换环境或注意,让他平静下来,但最终要坚决制止、讲明白道理(不能太罗嗦)!父母以身作则孩子礼仪教育养成方案:(1)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当看到孩子有不礼貌行为时,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训斥、批评,而没想过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礼貌是什么,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什么行为又是没礼貌的。一个三岁的男孩在被妈妈多次批评没礼貌之后,问妈妈:你老说我不懂礼貌,到底什么叫礼貌呀?至此,妈妈才醒悟,一个刚三岁的孩子对于抽象的礼貌是不理解的,因而也无法要求他有礼貌的行为。要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第一步当然是告诉他什么是礼貌,为什么要讲礼貌。父母有意识地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教给他具体的做法。如对长辈说话时要使用“您”,早上主动向认识的人问好;分别时要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得到帮助后要说“谢谢”;对长者不能称呼姓名或叫老头,而要称呼“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别人工作时不去打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任意插嘴;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到别人家里不随意动东西……(2)反复练习形成良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说出来的,而必须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在告诉孩子什么是礼貌之后,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多次重复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做,习惯成自然。比如,每天都要搭乘电梯好几次上下楼,可以教孩子一走进电梯先向开电梯的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问好。别人帮着按了楼层,要说谢谢。离开电梯时,要向电梯里的人说再见。每天这样练习,他自己就会主动地问候了。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去给邻居送信、水果等,教他如何敲门,怎样和叔叔、阿姨讲话等。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顺,孩子就不可能学会尊敬老人。(3)及时制止孩子不礼貌行为让孩子明白,你愿意在他对你有礼貌时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喜欢听到他命令你。这当中要注意的是,你自己与孩子说话,也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因为,孩子的模仿力是极强的,父母就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你应该经常对你的孩子说“请”、“谢谢”,让他明白礼貌用语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让孩子明白,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要求,得不到好效果,比如“你从来不带我去公园,妈妈坏!”可以教孩子用积极的方式提要求,比如“咱们去商店买完东西以后能去公园吗?”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成熟,他就能用礼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3如果孩子打你或叫你“大笨蛋”时,怎么办?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静,然后坚决地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然后,还要告诉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如果孩子在超市或商场大哭大闹,非要买一件东西,你想尽办法也哄不住他,怎么办?这时要心平气和但坚决地把孩子带出超市。找一个较安静的地方,把他放在一边,你看看报纸,等他安静下来。这时,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说好了今天不能再买玩具了,今天来买菜。然后带他回到超市里。这样,孩子就明白,自己哭闹是没用的。(4)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具体“鼓励”应该贯穿于教养孩子的全过程。对那些已养成坏习惯的孩子,表扬就更为重要。家长应留心孩子的行为,尽可能地鼓励他偶然的礼貌行为。不过,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你应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具体说明你表扬他的原因。家长们往往只说“好孩子!”“真不错!”实际上,应该具体地说:“你刚才要糖吃的时候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刚才排队等其他小朋友领完冰淇淋才自己领,做得真不错!”你的表扬要具体明确,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好表现会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应该坚持下去。孩子礼仪教育补救措施:已经“礼崩乐坏”,怎么办?对那些没有礼貌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高他的情绪管理与沟通的能力,来达到有礼貌的目的。因为,孩子不懂“礼貌”的原因,有时并不是他不想去做,而是常管不住自己,或者他的表达有些问题,词不达意,导致了没有礼貌的行为。加上现在的孩子太过自我,情绪管理与沟通能让孩子不仅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别人。小孩礼仪教育,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想让两三岁的孩子举止有礼貌,就像从石头里挤出水来那么难。原因在于,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能力还在发育中,通常情况下,孩子很可能根本不听你的话。不过,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以身作则永远是最重要的。潜移默化中,教孩子要懂得礼貌,即便他一时不理解“尊敬”、“谦让”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谦让的态度对待别人,孩子就会注意进行模仿,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形成良好家教的基础。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排除干扰、营造气氛、耐心引导(多鼓励少唠叨、培养一定时间概念、循序渐进)、做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游戏据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反映:在课堂上,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铅笔、橡皮,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说话,不能专心做练习等等。家长们也很苦恼,“孩子都要上小学了,为什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也对他提要求了,可是好像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4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注意力。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比如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有走路的声音,不由得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那些强度大、对比鲜明、突然出现、变化运动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有选择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如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读书、写作业等等,这些都是意志努力的结果,都是有意注意。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心理活动仍然以形象性为主,鲜明的色彩和图形等材料仍然最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有意注意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占主导地位。一般情况下,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且由于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经验缺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分配,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所以,就会出现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中走神、分心,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的情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道:“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孩子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注意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专注度,不要看电视、买过多玩具很关键。排除干扰幼儿常常会因为一些无关刺激物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因此,要尽可能清除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比如孩子的书包里放入了各种文具,老师会要求孩子准备文具尽量简单,上课不用到的东西不要拿出来,上数学课只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就行了,其他全部放在书包里,抽屉里也不准放零散的学习用品。在家里,我们同样要要求他在完成某项作业的时候,书桌上只能放与作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任何玩具、零食等等。提示:选择文具的时候要注意简洁方便即可,太花哨太好玩就是对孩子注意力的干扰。营造氛围只有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中,孩子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打扰他们。如在孩子正在练习计算,搭积木或者看书、画画时,就应关闭电视机,避免大声说话,不要频繁地来回走动进进出出,或者和孩子说与活动不相干的话、给孩子吃东西等等。提示:有研究发现,柔和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孩子长久集中注意力。想像一下,晚间的时候,陪伴孩子在柔和的灯下安静地读一本书,这种氛围下他能不集中注意吗?5耐心引导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实现的,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期的努力和练习。下面几点需要家长特别关注。(1)培养一定的时间观念。规定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要根据任务本身和孩子的能力水平设定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孩子的懈怠,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太短又容易引起孩子的挫败感。所以,要用合适的时间和任务让孩子产生适度的紧迫感,于是他就会慢慢练习如何控制和持续集中注意。(2)多鼓励,少催促和唠叨。催促和唠叨也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干扰,而且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注意力更无法集中。(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要强求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能持续很长时间,要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如以5分钟为阶梯逐渐提
本文标题: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应对方案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