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安徽农业大学土壤肥力
1、土壤肥力答:简单地说土壤肥力就是土壤供给养分的能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5、土壤缓效钾答:指存在于土壤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不能被中性盐在短时间内浸提出的钾。硝化作用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2、可持续农业答: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经过长期之后能增进环境质量、提高农业所依赖的资源贮备、满足人类对基本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以及改善农民和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农业制度。3、最小养分定律答:田间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4、保护耕作答: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7、潜在饥饿答:指作物的某种元素不能满足需要而又不显出缺素症状时的状况。8、最大利润产量答:来自对最高产量研究数据的经济分析,它比最高产量稍低即投入的最后1个单位增量与收益相抵的那一点。9、养分平衡法答:是以作物与土壤之间养分供求平衡为目的,根据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之差,求得实现计划产量所需肥料量10、灌溉施肥答:将肥料溶于灌溉水中,随着灌溉水将肥料施入土壤或生长介质。2、为什么说土壤温度主要由含水量控制水分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土中水分含量又与土壤发射率有关,因此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又对土壤温度有较大影响a土色加深地面发射率降低b地表温度下降,地面长波辐射减少c今年地面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因而,白天灌溉地面辐射有所增加,土壤导热率也增大,所以水运用的适宜有增温、降温、保温的作用。1、为何磷肥的利用率较低?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答:(1)磷在土坡中只能移动l~3厘米距离,而且磷在移动过程中极易被土集所固定;(2)作物根部直接接触的土壤也很有限的;(3)作物中的富含磷部位为种子,其用量本来就不大;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这样可以节约用水和提高磷肥利用率:(1)根据轮作换茬制合理施用磷;(2)根据土壤条件合理施用磷肥;(3):根据磷肥的特性合理施用磷肥;(4)氮、磷肥配合施用。2、苹果“小叶病”、白菜“心腐病”、花椰菜“鞭尾病”、油菜“花而不实”、水稻“胡麻叶斑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答:苹果“小叶病”是缺乏锌元素引起的,白菜“心腐病”是缺乏钙元素引起,花椰菜“鞭尾病”是缺乏钼元素引起,油菜“花而不实”是缺硼引起的,水稻“胡麻叶斑病”是缺氮、钾及硅、镁、锰等到元素引起的。3、为何硝态氮肥的施用可加重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缺铁的程度?答:凡是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离子形态存在的叫硝态氮肥。石灰性土壤中一般含有较高浓度的重碳酸盐,是碱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中水溶性铁的浓度很低,如果再使用硝态氮肥,就会酸化根际土壤,增加铁的溶解度,而且质膜上的Fe3+还原酶活性增加,将Fe3+还原成Fe2+,以利于根系吸收。但是石灰性土壤中的高浓度重碳酸盐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能将根系分泌的质子迅速中和,使质膜表面和根际微环境仍处于高pH值条件下。由于质膜上的三价铁还原酶活性受pH值影响很大,高pH值抑制质膜上还原酶的运转,造成植物根吸收铁量下降,而发生缺铁症。这个是在石灰性土壤中使用硝态氮肥导致植物缺铁的直接外界因素。4、作物缺氮和缺硫在外观表现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答:相同处叶片发黄,不同缺硫上部新叶发黄,缺氮老叶发黄,氮和硫都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缺乏都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色发黄,但硫移动性差,缺硫出现在新叶上,氮移动行强,缺氮出现在老叶上。5、钾对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其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答:钾能促进作物多种代谢过程。钾能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呼吸作用;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运转;钾对作物体内养分运转、有机物合成起重要作用。钾可以提高作物品质,钾是重要的品质元素。钾可以提高甘薯的淀粉率;增加棉花纤维长度;增强黄麻纤维的抗力;提高甜菜、甘薯的含糖量;改善烟叶的品质。钾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钾能促进作物表皮组织和维管组织的发育,增加细胞持水力,减少作物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钾能增加作物体内糖分积累,提高细胞渗透压,增强作物抗寒性能。此外,钾还能增强作物抗倒伏、抗病害侵袭的能力。1、比较土壤中胡敏素和富啡酸性质的差异性胡敏酸是土壤中只溶于稀碱而不溶于稀酸的棕至暗褐色的腐殖酸,富啡酸是既溶于稀碱,又溶于稀酸的黄棕色腐殖酸。胡敏酸含碳和氮的数量稍高于富啡酸,而氢、氧相对较富啡酸低,稳定性强于富啡酸,平均分子量和芳化度也高于富啡酸,但离解度低于富啡酸。6、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什么?答: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的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7、我国土壤质地和酸碱度质地:我国除山地丘陵以后,土壤质地以壤质土为主,约占土壤总面积的60%左右,余下沙质土和粘质土大致各占一半的面积,说明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土壤质地是适中或比较适中的,总的分布趋势是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土壤质地的偏轻,偏砂,南方地区多偏碱。酸碱度:我国土壤的酸碱度的地性分布与海洋-大陆相的降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和蒸发量的增大,土壤酸碱度也随着由酸变碱,同为海洋相气候,低纬区降水量大于高纬度区土壤酸碱度也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所以概括我国土壤的酸碱度有“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的特点。1、综合论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对腐殖质的组成性质产生影响:胡敏素增多,C/N下降,有机质对土肥另一方面作用:即能提供多种营养元素供作吸收利用,同时也能提供土壤异性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养料,土壤有机质中含大量的C、P、S等营养元素,输入的有机质是这些元素补给源。b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结构非常明显,土壤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土壤水分供应和气体交换c、土壤的代换能力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有机质含量高,代换能力和缓冲能力也较大d、有机质的微生物活跃在碳素循环和营养元素转化有重要作用。2、农业生产上调节土壤温度的常见措施有哪些?应用了那些原理?农业上常通过调节土壤固、气、液、三相的比例,特别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比例,达到调节土壤温度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设置风障和防护林,修造阳畦及大棚,用地膜、作物秸秆、草席等覆盖地面,土面增温剂、耕作、排灌、改土等。升温措施:1)排水排水后土壤水气比减小,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减小,在有太阳辐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土面蒸发减弱,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热量损失减少2)中耕松土中耕松土后土壤孔隙度增大,水气比减小,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升温速度加快3)向阳作垄阳坡垂直照射时间长,土温较高4)施有机肥有机质增多,土壤颜色加深,吸热性增强;有机质增加后,土壤孔隙度增加,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在有太阳辐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有机质分解可以释放生物热。降温措施:1)灌水灌水后土壤水气比增大,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增大,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减慢;土面蒸发增强,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增多2)中耕切断毛管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使深层土壤保持较大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升温速度减慢。
本文标题:安徽农业大学土壤肥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