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农村电网十二五规划原则及方案
17第1期第24卷第1期2012年1月能源技术经济EnergyTechnologyandEconomicsVol.24No.1Jan.2012战略与规划文章编号:1674-8441(2012)01-0017-07安徽农村电网“十二五”规划原则及方案王清(安徽省电力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分析了安徽农村电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十二五”期间安徽农村高、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原则及具体规划内容,阐述了安徽农村电网无功补偿与电压调整原则,并介绍了规划效果:增强了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加强了高压配电网网架;优化了全省农村电网结构。对农村电网的规划和改造有借鉴作用。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结构;规划;供电能力;无功补偿;电压调整原则中图分类号:TM7;TK01文献标志码:APrinciplesandSchemeofAnhui’s12thFive-YearPlanforRuralPowerGridWANGQing(AnhuiElectricPowerEconomic&TechnologicalResearchCentre,Hefei230022,China)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statusquoandexistingproblemsofAnhuiruralpowergrid,elaboratesthereactivecompensationandvoltageregulationprinciplesbasedontheprinciplesandspecificcontentsofAnhuiruralpowergriddistributionnetworkplanningduringthe12thfive-yearplanperiod(2011-2015),andintroducestheplanningeffect.Suchplanningenhancestheruralpowergrid’ssupplycapability,strengthensthehighvoltagedistributionnetwork,andoptimizestheprovince’sruralgridstructure.Thispapercanprovideareferenceforplanningandrenovationofruralpowergrid.Keywords:ruralpowergrid;ruralpowergridstructure;planforpowergrid;capbilityofpowersupply;reactivecompensation;voltageregulationprinciple0引言农村电网(以下简称农网,也称为县域电网)规划是国家电网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被纳入电网总体规划。农网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将作为下一阶段开展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主要依据[1-20]。安徽省电网以“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农村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建设新型农网为目标,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发展形势,开展安徽省“十二五”农网发展规划工作,其成果不仅可用来指导项目的前期建设,还可为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供依据。随着坚强电网的全面建设,新农网将涵盖安徽省所有县级(市、县)供电电网。1安徽省农网概况及存在的问题1.1安徽省农网概况安徽省按供电区划分17个市级供电公司,下辖72个(2010年改制为71个)县级供电公司,其中有23个全资子公司,49个股份制公司。截至2009年年底,安徽省农网共拥有110kV变电站199座,变收稿日期:2011-11-06战略与规划能源技术经济第24卷电容量1204万kVA,110kV线路7037km;35kV变电站约800座,变电容量714万kVA,35kV线路14583km;10kV配变容量1969万kVA(包括用户配变),10kV线路135450km(包括用户线路),低压线路420526km。1.2安徽省农网中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农网以35~110kV为主网架,尚有26%的110kV变电站和38%的35kV变电站为单电源供电。虽然通过1~2期农网改造及扩增项目的建设实施,安徽省农网的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受体制、机制的影响,农网历史欠债多,现农网主网架结构仍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安徽省属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仅2009年就3次遭受较大自然灾害,农网大面积受损,亟需改造提高。目前,安徽省农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中压网架薄弱。省内农村高压电网中非典型接线模式较普遍,110kV单环网最多串接4座变电站,35kV最多串接6座变电站,或单线T接多个变电站;高压电网供电半径较大,全省35kV线路供电半径>30km的有25条,占总线路的2.03%;10kV电网多采用单辐射结构,联络能力不够,仅县城等中心区域实现“拉手”,且线径小,供电半径大,可靠性较低;全省10kV线路导线截面<50mm2的线路占18.24%,供电半径>10km的占31.78%。(2)部分地区线路和主变重载。全省有43个县公司的110kV变电站容载比<1.80,51个县公司的35kV变电站容载比<1.80;35kV线路负载率>70%的线路有234条,占总线路条数的18.99%。(3)部分输变电设备超年限运行。全省35kV主变服役超过20年的有61台,占总数的4.30%;35kV线路运行超20年的有320条,占总数的25.97%。(4)节能型配变覆盖率不高。全省10kV新型节能配变覆盖率仅有67.85%。(5)中低压配网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近年来,随着农村用电负荷迅速增长,设备超载运行和线路“卡脖子”现象增多,低电压现象日益突出,安徽省有91.8万户农户端电压低于190V;农村电力设施下乱建房、乱植树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中低压电网的供电可靠性。1.3“十二五”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预测“十二五”是安徽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关键5年,涉及安徽10个地市的“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安徽经济已初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预测“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2%左右,人口年均增长0.38%,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口总量将达到6950万人。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全省“十二五”期间城市及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预期好于“十一五”,尤其是皖南农村地区加大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力度,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使“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全省经济大环境发展趋势,预计“十二五”全省农村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07%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6%,到“十二五”末,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见表1。2安徽农网“十二五”电力需求预测安徽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近90%,农村用电需求潜力大。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及承接产业转移,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将快速增长,亟需提升农网的供电能力和适应性。农村电力需求旺盛,潜力巨大,随着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增收减负力度不断深入,农村用电需求将大幅增加。表1“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预测项目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年均增长率/%全省总人口/万人6821684668706896692069500.38农业人口/万人3853.93800.03744.23689.43598.43475.0-2.05全省GDP/万元11360.0012723.2014249.9815959.9817875.1820020.0012.00农村GDP/万元34083817420446285005550610.07农(牧)民人均收入/(元·人-1)5148.4155972.1606927.7078036.1409321.92310813.00016.00城镇化水平/%43.544.545.546.548.050.0-18规划年份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2011497.50460.65423.801064.26985.43906.602012620.57574.60528.631201.521112.521023.522013633.08586.19539.291334.201235.371136.542014704.54652.35600.161476.151366.811257.462015785.17727.01668.851623.131502.891382.66第1期王清:安徽农村电网“十二五”规划原则及方案战略与规划由于区域经济建设力度的加大,致使安徽农网结构亟待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42个县启动了新城区建设(含老县城扩建),65个县新增工业园或扩大工业园建设规模,新建或扩建乡镇工业开发区(园)329个,造成用电结构剧变,现有农网状况已不能适应乡镇工业园区对供电能力的需求。根据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安徽农网“十二五”期间统调负荷、统调电量的预测如表2所示。3配电网规划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且社会各界“聚焦”民生,如“家电下乡”后,农户家用电器能否正常使用?面对自然灾害,农网能否可靠供电?受损停电的农户能否及时恢复供电?重要客户和高危客户供电能否可靠保障?这些均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因此,安徽省亟需提高农网建设水平,促进农网与主网、城网协调发展。鉴于加强农网建设和改造、缩小城乡差距并实现城乡用电均等化及城乡一体化格局的要求,安徽省迫切需要提高农网的适应性。3.1规划目标(1)以提高县级电网供电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县级110kV电网的建设力度,实现县城电网以110kV变电站为主供电源,以提高县城的供电能力。(2)加快农网完善及无电地区的建设,加大农网覆盖面;解决农网中的薄弱问题,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综合保障能力,以保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3)加快更新残旧设备,适度提高县级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应用节能产品,提高运行经济性;推广采用高可靠性、小型化设备,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变电站;县级电网应实现调度自动化,适当实施配电馈线自动化。(4)应满足电网结构合理,分区清晰,具备较强适应性的要求,并具备一定的抵御事故和防灾减灾的能力。(5)各级电网的建设规模要达到经济合理、比例适当。3.2变电站布点规划3.2.1110kV变电容量平衡为了保持全省110kV变电容量的平衡,“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新建110kV公用变电站179座,新增容量9703.5MVA;扩建变电站44座,扩容量2154.5MVA。其中由35kV升压为110kV的变电站15座,总容量740MVA。至2015年年底,淮北地区17个县,各县110kV容载比将达到1.80~2.50;淮南地区13个县,各县110kV容载比将达到1.78~2.30;皖中地区22个县,各县110kV容载比将达到1.70~2.50;皖南地区20个县,各县110kV容载比将达到2.10~2.50;全省110kV综合容载比将达到2.05,110kV变电容量可达到平衡的要求。3.2.235kV变电容量平衡为了保持全省35kV变电容量的平衡,“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新建35kV变电站206座,新增容量1944.0MVA;扩建变电站279座,扩容量1461.95MVA,其中废弃的35kV变电站25座,总容量246.1MVA,占35kV变电站总容量的2.22%。至2015年,淮北地区各县35kV容载比将达到1.80~2.20;淮南地区各县35kV容载比将达到1.73~2.38;皖中地区各县35kV容载比将达到1.80~2.44;皖南地区各县35kV容载比将达到1.83~2.50。全省35kV容载比基本达到规划要求。表2安徽农网“十二五”统调负荷、电量预测统调电量/(亿kW·h)统调负荷/万kW19战略与规划能源技术经济第24卷3.3高压配
本文标题:安徽农村电网十二五规划原则及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