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2013年工作回顾2013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省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初步核定,全省生产总值62164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58540元、增长7.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76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元,分别增长9.5%和10.7%。城镇登记失业率2.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任务顺利完成,本届政府工作开局良好。一年来,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消费、投资、外需拉动协调性增强。我们多措并举扩大消费、促进投资、稳定出口,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万亿元、增长12.2%。新的消费增长点和现代经营业态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33%,信息消费规模达6400亿元、增长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万亿元、增长18.3%,增幅为近年来较高水平。省重点项目投资任务超额完成。投资结构优化,民间投资增长25.5%、占比提高至55.9%,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1.09万亿美元、增长10.9%,其中出口6364亿美元、增长10.9%。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交通大会战”,重点推动粤东西北交通项目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499亿元、增长17.7%,其中交通投资增长38%。厦深、茂湛铁路建成通车,梅大一期、二广高速怀集支线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200公里建成通车,包茂粤境段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896公里新开工建设。广佛肇、穗莞深等城际轨道线路建设及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加快推进。一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50%。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克服重大自然灾害、H7N9禽流感等不利影响,农业增加值稳定增长,粮食蔬菜产销稳定,畜牧业企稳回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新增农民合作社11677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9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6%。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万宗工程等建设加快。“三防”和救灾复产取得扎实成效。企业发展实力增强。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181家、超千亿元的企业达15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6%。国有企业利润增长25%。取消、停征6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一批收费标准,减轻社会和企业负担46亿元。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预计中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提高6.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52%。(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5%,技术自给率提高到69.8%。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幅。“天河二号”落户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并正式投入使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取得突破,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和工业园区信息化示范工程深入实施。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项。引进第四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7.8%。佛山一汽大众、江门南车、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中海油炼化二期、中委炼油等重大产业项目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至48%。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0%,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跨境业务量均居全国第一。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海洋生产总值达1.23万亿元。“双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转出、淘汰关停企业1万多家,新登记企业32.05万户,产业层次提升。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70.6万人,转移就业90.8万人。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93家企业落后设备已全部关停。全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97万吨、造纸13.62万吨、制革10万标张,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三)珠三角转型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并进,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珠三角进入“九年大跨越”新阶段。我们在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启动实施“九年大跨越”方案。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1.5%、52.3%。稳步推进重要发展平台和新区规划建设,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珠三角五个一体化和三大经济圈合作务实推进。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九市实现年票互认,岭南通实现省内19个地市和港澳地区互联互通,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规划进展顺利。跨行政区域河流综合治理初见成效,第二阶段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粤东西北地区站上振兴发展新起点。对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作出新部署。推动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新区规划和撤县设区进展顺利,起步区和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有序启动。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新签约项目394个、总协议投资额1716亿元。预计全年省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税收195亿元,分别增长23%、30%,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上升至21%。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水平提高,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村庄规划覆盖率达55%。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学校和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全面铺开。15.9万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宜居城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完成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人均年收入低于3480元的20.9万户农户纳入扶贫范围。(四)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我们抓住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转移、下放国家设定和省权限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共508项。市县行政审批改革事项目录全部公布。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职能有效整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全部县(市、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从试点地区向珠三角各市铺开,全省新登记企业增长50.4%、注册资本增长1.8倍。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间投资准入进一步放开。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清理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取得阶段性成效。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省财政经营性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改革、省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珠三角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加快,民间金融街发展势头良好。编制实施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划。外经贸转型升级加快。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私营企业、新兴市场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增长明显。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达63%、提高8.3个百分点,内销占比达43.7%、提高2.6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和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持续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9.5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7.6%。境外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增长20.9%。成立5个境外经贸代表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启动。广东电子口岸开通,“三个一”通关模式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粤港澳台侨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申报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推动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落实,15项先行先试措施纳入CEPA补充协议十。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扎实推进,金融、教育、卫生、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广州南沙明珠湾33个项目动工,深圳前海注册企业3553家、其中金融类企业占60%,珠海横琴注册企业2121家、新增注册资本1163亿元。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粤台经济文化合作深化。聚侨引资引智、华商合作、华社联谊成效明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贸技术合作加强,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合作水平提升。泛珠合作务实推进。(五)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我们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电机能效提升、LED节能照明、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机动车污染减排等工程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望完成年度目标。推进污染防治区域联动,启动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0%。所有地级以上市实现PM2.5等监测数据实时发布。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继续加强。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推进,建成生态景观林带316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362万亩,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取得新进展。林地林木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绿道网络体系继续完善,绿地生态网络建设启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初步成效。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配额分配和上线交易。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取得新成果,“三旧”改造等扎实推进。(六)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推进十件民生实事成效显著。我们坚持把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年省财政投入633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764亿元,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实施方案。全年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7.2%。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64.5万人,促进创业17.6万人。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实现新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实现省内转移接续。14个地级以上市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居民月人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9.1%、17.6%,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提高18.2%,年人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200元、1300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9.1%。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81万套,基本建成13.89万套,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压缩省直部门公用经费开支5%,用于救灾复产重建。因灾“全倒户”春节前基本可入住新居。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全面推进,新创建教育强县12个、教育强镇196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目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巩固提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和“四重”建设迈出新步伐,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含县镇)户籍全日制在校生。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艺精品创作有新成果,
本文标题: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6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