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专题讲座.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专题讲座2006年3月规划实例规划编制主要内容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主要内容1.确定规划目标(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乡)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2)建立科学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合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形成从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的五级城镇规划体系以及从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的四级城镇规划体系,为下一步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村镇体系规划提供依据,使这些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相互协调。2.明确规划区范围以行政辖区范围的村镇为研究对象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布点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3.确定编制主要依据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及村庄布局的相关文件省域、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各乡镇总体规划;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他已编制批准相关专项规划;各相关部门如交通、电力、水利、教育等“十一五”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4.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全面调研和重点调研相结合,摸清镇域内城镇、村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构想。收集的基础资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2)镇(乡)域土地利用现状;(3)镇(乡)域现状人口规模与分布;(4)镇(乡)域现状公共设施分布;(5)镇(乡)域现状基础设施及管网;(6)镇(乡)域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料;(7)镇(乡)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8)镇(乡)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0~1/5000。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5.确定村庄布点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2)合理集聚,节约用地。(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4)突出特色,弘扬个性。(5)设施配套,适度超前。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6.村庄建设类型划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1)改造扩建型村庄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2)新建型村庄主要是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或者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新建村庄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3)保护型村庄主要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7.按城乡统筹原则进行规划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布局,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协调统筹发展。重点是中心村的选址、布局并对基层村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确定村庄个数、位置,框算规模,并列表说明村庄合并方案。村庄布点规划原则村庄布点应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1)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合理安排生产建筑用地,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空间。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乡)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镇(乡)级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2)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4)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5)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6)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7)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8)充分考虑丘陵、山地、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9)村庄选址应考虑历史文化的要求。(10)村庄选址应考虑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11)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8.确定村庄功能与规模(1)村庄功能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2)村庄人口规模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淮北地区不低于200户,江淮之间地区不低于100户,皖南地区不低于50户为宜。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3)人均村庄用地指标新建村庄的规划,其人均村庄用地指标宜按表中第三级确定,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第一级用地指标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庄,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村庄用地指标。级别一二三四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50≤6060≤8080≤100100≤120120≤150现状人均村庄用地水平(平方米/人)人均村庄用地指标级别允许调整幅度(平方米/人)≤50一、二应增5~2050.1~60一、二可增0~1560.1~80二、三可增0~1080.1~100二、三、四可增0~10100.1~120三、四可减0~15120.1~150四、五可减0~20150五应减至150以内(4)人均村庄用地指标允许调整幅度对已有的村庄进行规划时,其人均村庄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村庄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9.重视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行共享共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配套相应的文化、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公益型公共设施和日用百货、集贸市场等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中、小学应按规划村庄布点,并与县(市、区)教育部门等相关规划协调。基础设施(1)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应按照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公路网,考虑规划村庄与城镇以及村庄之间的联系,细化镇(乡)村道路规划。(2)给水工程规划适时推行区域供水,明确水源、供水方式、增压泵站和输水管网走向。(3)排水工程规划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合流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分流制。污水排放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处理。有条件地区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或经污水干管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4)供电工程规划根据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电力设施布局,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村庄供电电源和至村庄的10KV主干线路走向。(5)电信工程规划邮政服务网点、电信设施的布点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至村庄的通信线路结合镇(乡)村主要道路敷设。(6)广电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至村庄的广播电视线路沿镇村主要道路敷设,原则上与村庄综合通信管线统一规划布置。(7)能源利用规划明确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秸秆制气,鼓励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进村管线的走向和位置。(8)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按照“村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的要求,合理确定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中转站的位置。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0.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建设模式(1)按照村镇规划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拓展用地空间。(2)在以县城、中心镇为核心的城镇周边,在乡镇总体规划指导下,通过村庄布局规划和中心村详细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村新貌,节约使用土地,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激发农村自身发展的活力,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3)在边远农村地区,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整理村容村貌,改水改厕改路(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三清),完善农村卫生、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4)特色产业引导村庄发展。应该根据城镇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现状与特色积极引导村庄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11.确定规划建设标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2.制定政策措施建议(1)建设引导(2)资金筹措城镇化拉动,产业带动、特色产业引导、村庄整治、土地整理项目应提倡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以社会化集资为主体,加大市场化运作,不加重农民负担,通过多条渠道来筹资。其次,还要遵循量力而行原则,从实际出发,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不盲目求好求大求全,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不能依赖国家的投入,当然更不能完全由农民来买单,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公”与“私”相结合。“公”一般指的是国家投入,社会上的捐助等等,而“私”一般指的是农民自己的投入。“公”、“私”投入领域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是作用于基础建设、农村科教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后者主要用于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投入。(3)政策支持(4)分期建设时序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3.完成规划编制成果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12.1规划说明书概要(1)总则1.1编制目的1.2基本任务1.3规划编制依据1.4规划范围(2)现状概况2.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2.2经济社会概况2.3土地利用概况2.4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村庄概况2.5行政村、村民组基本情况2.6村庄分布与建设用地概况2.7村庄现状配套设施概况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3)村庄布点规划3.1村庄建设类型划分3.2村庄规模和功能确定3.3村庄布局规划3.4生产建设用地规划3.5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配套设施规划4.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4.2基础设施规划(5)规划实施的措施建议5.1建设引导5.2资金筹措5.3政策支持5.4分期建设时序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2.2规划图纸(1)村庄分布现状图标明现状村庄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主要道路、公共设施的分布,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0。图例: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2)村庄布点规划图标明规划村庄布点、镇(乡)村建设用地以及规划主要道路、公共设施的布局,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0。图例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图标明规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地下管廊、架空管线以及一级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生态敏感区等,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0。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图例(4)不同类型中心村规划指引图12.3专题研究12.4基础资料汇编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黄山汤口镇村庄布点规划实例一.现状概况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1.
本文标题: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6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