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试题(含解析)
-1-“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2015.10.22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①②;选考内容。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某学者说:“白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5.《(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6.右面是1911年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A.法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作者认为中国出现了内部叛乱D.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7.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白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2-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9.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大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10.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此可知当时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11.邓小平曾说:“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这表明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12.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A.是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的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C.主要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13.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对此,有评论指出,事实上,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该评论揭示jLA.西方的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逾越宪法B.资产阶级意志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愿望C.西方宪政以民主的外衣行资产阶级专政-3-D.普通民众并不能从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14.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B.重视分权制衡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D.建立了责任内阁15.《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这主要体现在A.推翻沙皇政权B.发表《四月提纲》C.推翻临时政府D.通过《和平法令》16.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白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17.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18.阅读下面的中国民族T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的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表中变化的原因是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C.中国政府鼓励民族T商业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19.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T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T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A.T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20.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90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入21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了-4-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T业生产的产量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1.“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22.“随着一股股黄金热的到来,英国殖民者考虑建立海外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生产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东西。”英国的这一历史活动事实上A.以掠夺黄金作为其根本目的B.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D.说明英国工业水平先进23.“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但是,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不已。这种做法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了经济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4.“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25.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jLH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3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3小题,共3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5-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材料二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家庭务农人员情况、农户家庭承包地情况和农户年收入情况。通过对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6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料一: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冷战夺去了美国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伤害了许多人的事业和生活;巨大的财力消耗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史料二:在美国,仍有一部分政治精英并没有去深刻地反思冷战的残酷与危害,他们将遏制政策作为胜利的原因而非悲剧的起源,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美国赢得了胜利。由于这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重大误解,导致了美国的错误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形态与制度模式将是人类的最终选择,这种心态错误又导致行为失当,最终酿成恶果。史料三: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像对待战败国一样对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对第三世界各国,美国主要用1993年的“华盛顿共识”去“教育”大家,在对外援助中附加种种条-6-件。在巴以争端中,美国更明显地偏袒以色列。美国的错误心态以“霸权主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导致了今天的诸多困境,9·11悲剧的根子也由此种下。请根据上述史料拟定一个关于“冷战”的主题,并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评述。(12分)2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帝国主义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个古老的社会如中华、奥斯曼已被逼得走投无路,在几次有限的冲突之后,遂成为西方的半殖民地,西方在这些国度享有贸易特权——逐步地,中华、奥斯曼被卷入了西方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边缘地区,在经济、政治上基本处于附庸地位。材料二在工业方面,主要模式是殖民地的原料和粮食与西方的工业制品交换,而西方工业品则通过削价抢走本地许多手工行业的生意。而且,欧洲列强继续推行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以抑制殖民地的那些可能发展的工业的发展。比如,印度的纺织品价格比英国低廉,英国就用保护关税来摧垮印度民族棉纺工业,当英国纺织品价格因工业革命的到来而更加低廉时,却不允许印度设保护关税。——据朱宁《工业革命:核心区欧洲与边缘区国家》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工业制品在东西方经济交往中处于优势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西方关系发展带来的教训。(3分)(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29~32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
本文标题: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6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