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宋才发对邓小平理论基本内涵及科学体系的探讨
1宋才发:对邓小平理论基本内涵及科学体系的探讨对邓小平理论基本内涵及科学体系的探讨宋才发*一邓小平理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深入地探讨这一理论,就必须牢牢把握其精髓。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只有切实搞通了这个“精髓”,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诚如邓小平所说:“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首先是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有农村政策、对外关系政策,以及相应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1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究竟要经历几个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原则地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按其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我国处于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总体落后又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最主要的失误之一,就是离开了这个根本的国情实际,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严重地忽视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就告诫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作了高度的科学概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实际上就预示着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初级阶段论的核心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石破天惊地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其他形式共同并存、共同发展,还没能消灭剥*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邓小平文选》,第3卷,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邓小平文选》,第3卷,1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削现象,甚至必须允许合法剥削的存在;还必须拉开分配的档次,甚至还有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的现象发生;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发展模式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在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远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不发达,人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离社会全面进步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初级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在结束过渡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由于原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就会带来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形式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差别,决定各国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不可能完全一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本国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正确与否。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最大的国情,必须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自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以来的100多年实践中,最为敏感和经常困扰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在世界部分地区实现的事实以及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邓小平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没停留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上,而深入到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首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就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的。社会主义本质包含了三个辩证统一的基本内容:(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物质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根本问题是要在经济和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上远远超过资本主义。(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贯穿社会主义始终的。公有制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必须服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实际状况的空想。(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既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必须是在保障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而不能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是否公平合理来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更不能用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那样只能导致共同贫穷。“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2《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得失是非的标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始终是从两个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的:一是为了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确保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二是从社会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依赖和不断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是把社会主义本质作为衡量是不是搞社会主义的标准,而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近20年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是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性突破。从1979年11月他同吉布尼的谈话中提出“市场经济不只是资本主义的”,到1992年春视察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终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上了历史舞台。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2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便结论性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这个结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形成。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解决了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上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理论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用好“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运用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点,市场手段与计划手段的结合,实际上是经济运行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要利用和发扬两种经济手段的优点和长处,摒弃它们各自的弊端和缺点,决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嫁接或融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有生机活力、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对于正当的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护,但坚决反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进步的腐败现象,反对把交易原则搬到党内来,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并不是市场上出现和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和健康的,对那些不合理、不健康的东西,一定要坚决克服和抵制。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的根本出路。邓小平多次讲过,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改革的性质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力标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最好最深刻的理论说明,就是邓小平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现阶段社会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2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2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邓小平文选》第3卷,1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主义主要矛盾为根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了科学分析后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尽管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序幕,
本文标题:宋才发对邓小平理论基本内涵及科学体系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7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