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
1宋才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宋才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正效应和价值追求,既蕴含于市场经济的最终成果之中,同时还潜在于保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要素和市场规范的建立和健全过程之中。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由于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和摩擦,加之人们对改革开放倾注的期望值过高,形成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得我们这个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出现了某种“不令人满意”的社会现象:没有赚钱的人不满意,赚了钱的人也不满意;宰别人的人不满意,挨宰的人更不满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实再一次警示人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社会非道德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同步进行。从康德以来伦理学的一个根本的划分,就是把“正当”与愿望中的“好”分开,把“义”与“利”分开。康德认为“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至善即道德和幸福的协调”1。撇开唯心主义的因素,康德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价值尺度是效率、金钱,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是道德和情操。区分“经济人”与经济伦理的概念,从区分道德作用范围的角度上讲,确实为我们找到了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同一性,“义”与“利”在这里获得了较好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所包含的利益观念、效益至上观念等等,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这种“义”与“利”的统一,正是“善”的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原则。我国正处在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须臾不能离开法治,也离不开伦理道德。我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不是对经济伦理的偏好和盲目崇拜,而是因为它确实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2,那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把伦理道德建设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它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道德进步原则上是协调一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确实出现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道德退步的追求,当这种愿望不适当地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时,于是就显露出个人的自私心。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表现得特别充分,这是因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道德总是从一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引伸出来,通过其活动表现其道德价值的。所以,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道德退步,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以生产1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3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373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565页。2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劳动成果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并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的。这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处,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能力而且必然能够通过自身机制的作用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的背反现象。社会主义绝不允许、也不会以道德沦丧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有条件和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相协调。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和发展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其理论需要的程度;伦理道德的需要程度和发展程度,也同样如此。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1)在道德原则上,从单一的集体主义原则向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多元道德原则体系转变;(2)在道德研究上,从过去仅关注群体道德研究向现在关注个体道德研究转变;(3)在道德教育上,从过去注重一般道德理论教育向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转变;(4)在道德的属性上,从阶级道德向社会化道德转变;(5)在道德作用上,从过去强调道德为政治服务向今天为经济服务转变;(6)在道德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点上,从传统的以道德为本位向以人为本位的转变1。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市场经济活动中内在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价值理论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把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的巨大扩展看作是资本主义进步和“文明”的象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建设社会主义才是可能的;他们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志。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贫穷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人们的意愿。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现阶段允许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采取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最终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体制。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带来比过去更高的效率,就因为它通过价值规律的诸种机制,使同一起跑线上的不同生产者在竞争中发生“分化”。这种分化不同于“两极分化”,它既表现在生产者对社会生产力提高所做的贡献不同上,也表现在过程结束时各人在社会财富的占有上的差别。所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它有利于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然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需要价值理想积极引导的。价值理想是人们认为最重大、竭力追求并努力奋斗去实现的价值目标,它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和具有指导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理想,就是建设繁荣富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市场经济规律演变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既是消除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化堕落以及禁欲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又是我们今天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构建科学的共同价值理想的法宝。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利益关系问题上的明确标示,就是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且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或社会)利益又高于个人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并不是一条道德诫令,而只是一个科学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对个人利益的导向,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道德体系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只有在共同价值理想的指导下,把根本利益关系(包括干部的勤政与群众的敬业勤业、领导权力的行使与群众福利的获得、个人的履职要求与工作的条件保障、个人的贡献大小与奖励的多寡等关系)理顺,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一句话,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对不能放松新形势下的伦理道德建设。二1张本林:《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变革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94年第9期,第44—47页。3(一)必须重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社会的运作和人们的行为,既受制于一定的体制、法律和方针政策,同时还受制于一定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价值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它由三个层次组成:社会生存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自我意识价值。其中,社会生存价值是指人们作为社会主体如何在同一国土上相互结合构成社会形态的价值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以社会成员身份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结的能力,社会生存价值的协调主要通过建立政治制度和政治机制来进行。社会经济价值是人们作为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价值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作为主体如何在统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储存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二重关系中发展自己个性的价值关系,是社会生存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能动地自我统一,它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如何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它在每个人的观念和意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影响着每个人的经济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价值发展的必要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一种旧的价值观和重构一种新的价值观,是比改变和建立一种具体的体制更困难的事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不只是一种纯体制、纯经济性的活动,它本身就体现着对旧的价值体系的否定,内在地包含着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的孕育。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本位价值观的系统理论,理论界对此仍在探索和研讨之中。我颇赞同以市场价值观、社会生活现实价值观和理想价值观为基本内容共同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观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作为新时期价值观念体系的主体价值观念。它是我们理解、阐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立足点。因此,尽快构建起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观,不仅对支持、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开阔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非常有益的。(二)必须警惕和防止市场经济运作在价值观念上的泛化作为体制性范畴,市场经济反映的只是商品经济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一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调节社会生产和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它的最大特点是优胜劣汰,衡量的标准是经济效益,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和实际运作,必然形成与它相适应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在经济范畴和理论思维的一定层次上才是正确的和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旦越出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毫无限制地推而广之,诸如扩大到政治范畴、道德领域,把它视为这些范畴或领域的行为准则,必将导致市场经济意识泛化,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向消极的方向发生倾斜。取向功能是社会价值观念形成以后首先要起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价值观念作为价值主体评判客观事物的理想的标准与尺度,一旦形成就会能动地发挥它的基本功能。所以,在我们一开始重构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时候,就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取向,慎防市场经济意识在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领域的泛化。譬如,当我们在构建社会生活现实价值观念的时间,一方面要承认和保持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增强效益、实效观念,又不能导致消极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既要增强实惠观念和物的价值观念,又不能忽视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既要增强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友爱,等等。由于市场经济意识以利益关系作为杠杆,它确实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变化。因此,在大力发挥市场1王永昌:《市场经济:重构社会价值体系》,《光明日报》1994年1月9日。4经济意识功能的同时,要积极重构商品交换过程中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信任结构和信誉观念,倡导“互利互惠”这个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选择和人民利益或国家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主体导向,努力实现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导向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导向,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是人的彻底解放,“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这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生产力既是生产方式中的决定性因
本文标题:宋才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7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