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
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于洋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6班邮编250002作者简介:于洋,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山东大学2012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提要:本文对于宗教信仰与道德教化哪者更易帮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做了浅显的讨论。联系历史与二者含义作了简要分析。达到慎独有两个途径,一是道德途径,通过恒久的禁锢形成习惯,有禁锢性,压迫性。二是宗教信仰途径,通过消灭“独”而达到始终如一的“慎”,相信第三者神明的存在,以这种虔诚用高高在上的神明规范自己。引用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做了辅助论证,列举佛教对慎独的理解,儒家道德观对慎独的理解,从人的本性,和心理上做了小小讨论。最后得出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的结论。关键词:慎独,道德,宗教。《中庸》有云: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浅显的意思是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遵守道德法律的规范。宗教信仰,是对神明的崇敬,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是一部用以调整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中国当下大学生明显是一个多数无宗教信仰的团体,可能有一部分带有家庭濡染的个体信仰,但数量相对无宗教信仰的大多数可以算是极少的。而道德之于大学生,却可以说是寻常的素质教养了。那么,道德和宗教信仰二者,谁更能帮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中庸》里有一段话: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君子慎其独也”指的便是:当人们一个人独居时,因为暂时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压力,听不到外界的批评声音,自己内心的道德品质可能会受到挑战,一些品性不好的人可能会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想平日不敢想,做平日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君子在独处时,却能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更为谨慎,是一丝不苟的作为。《辞海》中也对慎独有所解释,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也应当谨慎不苟,不要松懈。而《大学》中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这就值得探究了,所谓独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还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如果独处时物理意义上的,那就可以定义为单独一个人处于一定空间。那么,任何人都有机会独处,无论你有无宗教信仰,你只需要觅一无人之处,便可称之为独处。而若我们考虑到宗教的特性,便不能这样说,很多宗教的教义是宣扬神与你同在的,比如一个人信仰基督教,那么,主(耶稣)是与他同在的,他没有独处的时间。又比如,一个穆斯林,会说,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穆的,主之使者。他认为,自己在真主安拉的注视下生活,那么,他也不能独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在做,天在看。关于这点,还有个有名的实例,《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所谓的“天知”“神知”是一种个人心理上的敬畏,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他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当他与受过自己知遇之恩的王密独处时,忍让不会放弃一个君子该有的气度和身价。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神明作为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任何时候的第三者出现,旁观他所做的一切,即使神明并不现实存在,但教徒在内心里承认神明的存在,那么,宗教徒是否任然符合慎独的“独”字?从结果讨论慎独是无可非议的,但,结果往往是,有信仰者跟容易做到独自一人,也奉行自己的道德准则,然而,他们恰恰是缺少“独”的条件的一个群体。荀子有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很多人都接受过系统的道德教育,但每逢四周无人,总要为平时不可为之事,我们总说这是本性的暴露。人前君子,背后小人。这恰恰佐证了荀子的观点,系统的道德教育仿佛很难帮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很多人做坏事,会收获快感,这种快感,要使用荀子的观点,那是一种追求本性的快感,因为我们的“恶”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我们自出生开始就有犯罪欲望。我们渴望做坏事,甚至在无关利益的前提下,无论是毁坏一种秩序还是伤害他人,尝试道德口径下的种种行为都会给我们带来快感。我们还会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而道德之于人,是一种枷锁关系,当背德的行为被限制,我们就回归集体理性。但集体理性仿佛并不能说是个人的诉求。“独”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作为旁观者的群众和舆论全部消失,道德的禁锢也就弱化了(对某些人可以算是消失了)。若说,在群众舞台上,人们带着镣铐舞蹈,那么在自己的舞台上,我们便可以跳一曲自己的舞蹈。从这个角度来说,极端自恋的人也易做到慎独,因为,他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也有人由于道德而选择慎独,这就是道德本身的要求,以礼为代表的《大学》《中庸》提倡人前人后的一致,这种恒久的禁锢只能是个人选择,而不能来自外在强迫,因为不自由不是稳态。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禁锢本身是可以带来快感的。另一个方面,宗教力量之于慎独,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宗教提供了道德不能提供的恒久的外在力量,不是群众的眼睛或舆论压力,而是心灵的敬畏。我们从结果讨论,如果一个人保持了人前人后的一致,做到了始终如一的“慎”。那么,他是一个谨慎到底的人。那么达到慎独就有两个途径:一是道德途径,通过恒久的禁锢形成习惯,思维反射,或受虐的快感;或者,用一个更大概念的利他主义做指引,或者,拥有高层次道德观的极端自恋者。二是宗教信仰途径,通过消灭“独”而达到始终如一的“慎”,相信第三者神明的存在,以这种虔诚的程度来用高高在上的神明规范自己。如果上述论述成立,那么,宗教信仰显然更容易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道德导向上的慎独更像是儒家的“克己复礼”,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带给人压迫感。宗教有时给出的寡欲主义价值观更有说服力。比如幻灭观点——人的智慧,欢笑,愉悦,美酒,产业,性等,或许能为人带来短暂的,相对的满足,但在死亡面前,却带来更大的幻灭和痛苦。由此可见,人在压迫、竞争、欲望、权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虚妄。看似如不依靠宗教,无人能解决这个终极问题。宗教之所以不想道德对人的禁锢那么沉重,是因为他不站在绝对高度上发言,不谴责。人可以从宗教的信仰体系中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解释。人之于宗教,是一种救赎与被救赎的关系。有点牢不可破的羁绊的意思,他崇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亲民,神爱惜自己的羔羊。不似道德,天天被关在嘴边,的确是一种群众教化的工具,却很少能让人达到深度这种高层次道德彼岸。佛经中提倡慎独。弘一法师主张“慎独”,其实就是主张一个人在孤独时应多思考,多沉淀内在宇宙,从内心中不断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分辨是非对错,获悉黑白的细微差别。之所以要进行“慎独”的修炼,是希望人们在群体生活的沉溺和喧闹中能够开辟一片自己的净土,时刻保持清醒。体味慎独的妙处,不一定要参禅打坐,也不必吃斋念佛,更不要求是群居还是独处。只要我们能在审视内心时,始终保持心中的“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从容像流水一样在心口静静存在,便是获得了慎独的功德。说到底,慎独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领悟了慎独的含义,人们对于慎独之所以推崇是因为慎独的境界能让人更加精进。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而宗教信仰这种归于羁绊和拯救的精神力量则更容易帮我们达到慎独境界。参考文献: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中国新闻周刊.2012-01-19[引用日期2012-09-03].2.《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上海辞书出版社)3.《中庸》4.《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5.《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舒砚,中国书报出版社2012.7.1
本文标题: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8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