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践的德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认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内容、方法、评价的实践性,决定了德育工作必须突出实践环节。必须在实践中落实德育任务,必须在实践中实施德育,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评价德育。据此,提出了“实践的德育”理念。为把“实践的德育”理念落实到实处,特制定本指导纲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理念为引领,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把握中小学德育规律,树立“实践的德育”理念。真正把实践环节做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通过实践落实德育内容,落实德育方法,检验德育效果。构建实践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坚持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原则。要把德育贯穿到学校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养成教育机制。-―坚持突出实践环节的原则。实践是道德生成的基础,也是德育的起点。要突出德育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实施德育,在实践中落实德育任务,在实践中检验、评价德育效果。――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要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实践的德育”以“行”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突出德育的实践性特征,紧紧围绕“行”做文章,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实践的德育”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同时,把着重点放在“行”的训导上——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既是德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要在实践中强化“行”的训导,使道德认识在实践中深化,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习得,道德习惯在实践中养成,道德价值观在实践中确立。(二)“实践的德育”立足于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培养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形成优良品德的重要标志。要把习惯养成当成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要树立“小细节,大德育”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的具体小事抓起,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持之以恒地训练,并及时进行评估与引导,使学生把具体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三)“实践的德育”要为学生形成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所需的德行表现打基础——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德行表现是检验德育的重要标准。要把公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四)“实践的德育”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身教为前提——教育者的行为表率率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必须关注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提升、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高,努力使教师既成为学生教育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良好品格养成的示范者。(五)“实践的教育”以文化育人为手段,以生命提升为主题——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拓展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基。“以文化育人为手段,以生命提升为主题”,就是要以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学校的教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为载体,以学校制度文化为保障,通过全面的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生命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六)“实践的德育”按人的认识规律,由小而大,由内而外的顺序实施——准确把握德育的规律,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要求。由小而大,就是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把德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性道德行为的培养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在打牢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再进行较高层次道德素养的教育。由内而外,就是使学生在道德实践或体验的基础上,将道德认知,道德要求,道德规则内化成一种思想、价值观、行为准则,进而自觉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三、扎实推进“实践的德育”(一)开展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常规工作,明确内容与实施原则。养成教育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以课内外德育阵地为依托,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以检查督促为手段,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一是要合理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校“三风”建设,确立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细化教育目标,抓住教育细节,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二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训练。对所确定的德育实践内容要长期坚持、反复强化,以达到形成习惯的目的。三是要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树立教师,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以典型引路,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四是要制定有关养成教育的学校制度、班级考核制度等日常规范,及时科学地进行评估和引导。五是阶段总结。通过总结,不断完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和伦理文化,其中有很多培养习惯的好思想、好方法。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中,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并制定相关制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加以践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性品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二)深化课程改革,把“实践的德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要树立“学科教学的教育性”理念,走出学科德育的“渗透说”和“学科中心主义”误区,全面落实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把“实践的德育”理念落实到各门具体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德育大纲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要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改进德育课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研究性学习,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重视国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优势资源,增强德育课程实效。――努力发掘学科课程的德育资源。德育在学科课程中,是“维生素”和“无机盐”,它本来就是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需要“渗透”,只要不在“烹调”中丢失,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它就会受到欢迎并被吸收。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学科课程中的科学、理性、情感、价值观等因素,使它与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有机结合,克服学科课程中育德“贴标签”的状况,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职业学校专业课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创业精神教育。各学科要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重视开展有利于学科课堂教学的各种实践活动,以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增强育德的实效性。要把生命教育、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参与中受教育――认真设计、组织好典礼、纪念等活动。要认真疏理本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常规活动,用德育“第一标准”来衡量典礼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借鉴外地、外校的经验和做法,改造本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克服原来形式简单、内容单调、枯燥的问题,设计出内容吸引人,形式灵活新颖,学生参与后能够受到震撼、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的典礼仪式。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主题班(团、队)会活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专题实践活动等制度。各项活动要做到认真设计、精心准备,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其德育功能。――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之中,引导学生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要突出社团活动的实践环节,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校内活动、社会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要积极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完善领导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推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积极实施“义工行动”。实施教育“义工行动”是落实生命化教育理念,推进“实践的德育”体系构建的载体和手段。要通过实施教育“义工行动”,拓展学校的社会资源,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个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及正确的人生态度。一是要建立义工队伍,健全义工组织机构。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以机关干部、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义工”队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义工”队伍。加强宣传,自愿报名,统一登记,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机构章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各学校要根据实际,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相应的义工队伍。二是要加强培训,提升义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义工理念、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义工服务水平。三是要确定服务项目,完善义工服务功能。根据教育系统义工队伍和工作实际,确定相应义工服务项目,如:确定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社会服务、公共环保、党员服务、爱心救助等服务项目,并不断细化服务内容。同时,根据自身优势,打造有吸引力的精品项目,创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开展文化实施活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文化实践活动就是借助文化的“教化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人。一是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旨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经典内容和多种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优秀民族文化。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为中心,通过创编和诵读优秀古诗文、童谣、舞台剧,探究历史文化,寻访中华名人古迹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塑造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认真总结提炼学校历史传统,遴选和集成时代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突出办校特色。逐步形成体现师生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精神,发挥其对师生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作用及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三是培养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师生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和学习态度,逐渐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气。设计凸显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使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校旗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引导学生在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中传承学校精神。(四)实施“心里强健计划”,促进德育与心育的结合——在中小
本文标题:实践的德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9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