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吉林市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
1吉林市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根据《中国气象局8号令》的文件要求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等规范规定,针对吉林市气象局防雷中心的防雷装置检测业务制定本操作规程,仅限吉林市地区使用,仅供参考。1检测项目以下检测项目内容应按检测程序中对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的规定来选取。a)建筑物的防雷分类b)接闪器c)引下线d)接地装置e)防雷区的划分f)电磁屏蔽g)等电位连接2检测要求和方法2.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应按GB50057中第二章和附录一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2接闪器2.2.1要求2.2.1.1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2.2.1.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中第四章的有关要求,如接闪器腐蚀残存截面积不应小于原截面积的三分之二。避雷带敷设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应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距离为0.5m~1.5m,其高度不应小于150mm。每个支持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表1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避雷针滚球半径/m避雷网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避雷带、均压环和架空避雷线应按GB50057中的规定布置,具体要求见本规程附录A.4中表A.5(规范性附录)。2.2.2接闪器的检查2.2.2.1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2.2.2.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的水平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水平直线距离为0.5m~1.5m,其高度不应小于150mm。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规定的49N的垂直压力。2.2.2.3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规程表1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2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2.1条第六款和第七款中的规定。2.2.2.4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2.2.2.5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GB50057第四章的要求。2.2.2.6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不带铠装不埋地敷设和铠装不接地电缆的其它电气线路。2.2.2.7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和等电位保护措施,应符合GB50057第3.2.4条第七款,第3.3.10条和第3.4.10条中的规定。2.2.2.8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做为暗敷避雷带.2.3引下线2.3.1要求2.3.1.1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一般不应少于两根,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2.3.1.2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中第四章第4.2.1条和第4.2.2条的规定。2.3.1.3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2.3.1.3.1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见表2。2.3.1.3.2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2.3.1.3.3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表2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的具体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2.3.2引下线的检查2.3.2.1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纪录。2.3.2.2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且能承受49N(5Kg)的垂直拉力。引下线支持件间距是否符合水平直线部分0.5m~1.5m,垂直直线部分1.5m~3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利用建筑物内钢筋做为暗敷引下线的检查方法正在研究中。2.3.2.3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32.3.2.4首次检测时应用测量每根引下线的尺寸规格。2.3.2.5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明敷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m.2.3.2.6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GB50057中第4.2.4条的规定。2.4接地装置2.4.1要求2.4.1.1共用接地系统的要求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2.4.1.2独立接地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2.1条第五款的规定。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防雷接地装置独立设置时,地中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3.4条和第3.4.2条的规定。2.4.1.3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2.4.1.4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3。表3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配电电气装置总接地装置(A类)≤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30*配电变压器(B类)≤4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10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4电子计算机机房防雷装置≤10*卫星地球站≤5*:凡加*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注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波侵入时,距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每隔25m接地一次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20Ω。注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电源线入户前两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电阻值不应大于30Ω。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注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属于GB50057第2.0.4条第二款的建筑物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注4: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注5:电子计算机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Ω)、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Ω)、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要求≤1Ω。注6: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Ω·m时,宜≤1Ω;土壤电阻率为100Ω·m~300Ω·m时,宜≤2Ω;土壤电阻率为300Ω·m~1000Ω·m时,宜≤4Ω;当土壤电阻率>1000Ω·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注7:按GB50057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2.4.1.5人工接地体材料要求见GB50057第4.3.1条中的规定。2.4.1.6应对土壤电阻率ρ进行检测。注:按照GB50057-94规范附录进行测量。42.4.2接地装置的检测2.4.2.1检查2.4.2.1.1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2.4.2.1.2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2.4.2.1.3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2.4.2.1.4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2.4.2.1.5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净距是否大于5m。2.4.2.1.6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跟踪检测在研究中。2.4.2.2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为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本规程2.4.1.1条规定的共用接地系统要求或2.4.1.2条规定的独立接地要求,首次检测时应使用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Ω,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各自为独立接地。注:接地网完整性测试可参见GB/T17949.1的8.3节。2.4.2.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测量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本规程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规定进行换算。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1上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图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C=(4~5)D和dGP=(0.5~0.6)dG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图1三极法的原理接线图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G和I代入式IURGG中去,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5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G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dGP值取1.7D值。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进行接地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宜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2.5防雷区的检查要求防雷区的划分应按照GB50057第6.2.1条的规定将需要防雷电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LPZ0A、LPZ0B、LPZ1……LPZn+1区,防雷区定义见GB5..57第6.2.1条。在进行防雷区的划分后,应检查防雷工程设计中LPZ的划分是否符合标准。同时应检查等电位连接的位置和采用导体的最小截面、SPD安装位置和选型、屏蔽验算。2.6电磁屏蔽2.6.1建筑物、房间以及线路的屏蔽措施要求:2.6.1.1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以形成格栅形大空间屏蔽。2.6.1.2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2.6.1.3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
本文标题:吉林市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