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引言•城市的概念1、城与市及城市城——防御城墙市——交易场所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2、定义的原则国外学者定义(1)功能原则定义的城市·一定规模的稳定的人口·可识别的街道空间和居住工作场所·典型的城市功能(市场、行政、军事、宗教等)(2)多样性、阶级分化原则定义的城市·当时当地的经济中心定义城市的原则:规模、永久性的建筑、基础设施、聚集的居民点、政治文化功能3、相关学科的解释(1)经济地理学·地域上的分工产生了生产职能分工(2)社会学·城市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综合体(3)经济学·人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4)生态学·人工建造的聚集场所(5)城市管理学和政治学·城市是一项公共事业(6)城市生态学·包括人、住房、道路及其他设施在内的有机整体4、字源学的解释“邑”、“廊”、“城”、“市”等5、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置设立的市和镇。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置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6、城市的条件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比重大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7、城市的特征(1)以人为主体(2)高度集中(3)中心作用(4)多样性与复杂性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盛行•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陶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出现•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BC.4000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BC.3500上下埃及BC.3200第一(MENES)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地理地质与气候上埃及:丘陵、峡谷(多石、石灰石为主)下埃及:平原(多芦苇、粘土、缺石)缺雨、气候炎热、尼罗河是水运通道3、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自然神崇拜→皇帝崇拜,政教合一生者之城简单,死者之城永恒4、建造水平天文学、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发达二、城市概况1、孟菲斯古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2、卡洪城(卡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南北分阶层3、底比斯城·中王国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南北中轴线,神庙位于城中,凿岩为陵4、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首都·带型城市,沿尼罗河布置·棋盘式道路格局,北(平民)中(皇帝)南(官吏)分三区三、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市建设用地2、最早的城市分区(阶级分化所致)3、棋盘式道路格局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一、古西亚文明概况1、历史沿革古巴比伦(B.C.19C)埃及和亚述(B.C.16C)新巴比伦(B.C.7C-B.C.6C)波斯和马其顿(B.C.4C)2、宗教信仰(1)两河流域多神教天体崇拜(山岳台)与国王崇拜(宫殿)相结合(2)波斯高原露天拜火3、成就天文学、数学、雕刻二、城市概况1、乌尔城·B.C.2100-B.C.2000建成·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分区明显·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2、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B.C.3000建巴比伦城·B.C.650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第四章古希腊的城市一、自然与文化背景1、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2、多岛多山、盛产大理石、适宜建筑发展土地不富饶,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3、多神教、人本主义、神人同形同性4、五个历史时期:爱琴文化时期荷马文化时期古风文化时期古典文化时期希腊化时期5、城邦制国家——奴隶制下的民主政治6、继之以马其顿帝国二、古希腊城市建设概况1、城市:规模5000-17000人方格网布局(米利都、亚历山大城)2、广场·周边柱廊围合·尺度宜人·中心在端部·讲究铺地的材料形式和质感·不规则的布置(依地形而作,行为过程模拟)三、克里特-迈锡尼时期的古希腊城市建设1、克里特•商业繁盛,有高尼亚城、摩里亚城、费斯塔城•围绕高地上的防守据点或宫殿而形成,平面不规则•街道弯曲,住宅拥挤,无城墙•居民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按职业分区聚居2、迈锡尼•建立于公元前2000年后半叶•卫城为城市核心•城门、城墙坚固,防御性强四、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1、社会历史背景B.C.594梭伦变法-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城市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和城邦古典时期城邦的四大发展动因·唯物论·奴隶制民主·科技发展·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2、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视线变化·实例:阿波罗圣地3、卫城·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以防御为目的4、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因地制宜,社会功能齐全·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丰富·居住平等,街坊呈方格型,贫富混居5、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历经40年建成·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设施平民化五、希波丹姆规划形式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几何形,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中心广场靠一侧,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圣地、公共中心区、私宅私宅分:工匠、农民和城邦卫士、公职人员·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2、实践:米利都、普南城、庇拉伊斯、塞利伊城米利都:•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路网为棋盘式。•中心开敞空间呈“L”形•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街坊面积较小•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积极:·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形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消极:·使规划从“杂乱”、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六、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1、特点·城市中心由卫城变为广场·规划布局规整划一,严格遵循几何和数学规律和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形象完整·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主体性·环境卫生状况较好2、实例:普南城·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台地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发展:由单纯棋盘式发展为注重道路与建筑与环境协调亚历山大城·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古代最大的藏书机构·世界上最早的灯塔第五章古罗马的城市一、历史文化背景1、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奴隶众多2、领土广袤,商品经济、自由贸易3、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4、三个历史时期:伊特鲁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5、分裂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西罗马帝国二、古罗马城市建设概况1、建设特征:•强力改造地形•为军事和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比较发达•剧场、浴室、斗兽场等世俗性建筑占主导•纪念性建筑物、构筑物盛行•公共设施众多,公共生活对罗马精神的铸造影响深远2、城市类型政治中心:罗马、亚历山大商港:巴尔米拉军事要塞:提姆加德休养城市:庞贝3、城市规模人口一般2.5–5万,罗马(A.D.1C时150万)街区公寓通常3、4层4、市政设施(1)道路(2)供水系统三、伊特鲁尼亚时期的城市建设1、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有统一的计划2、力求体现宗教思想3、城市分区明确4、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四、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1、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2、罗马营寨城·正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具有方正的城墙·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城门·道路交叉处建有神庙·以提姆加德为代表3、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广场·公元753年奠基,自发形成,无统一合理规划·以七丘为中心·中央广场群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具有用水系统、城墙4、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维苏威火山爆发淹没·原为营寨城,后为休养城市·不规则卵形·城市布局以火山为走向,主要街道走向和主要建筑轴线基本朝向维苏威火山·中心广场位于城西南角,建筑物类型丰富·住房为1层或2层,房屋围绕天井五、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1、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时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2、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城市总体布局零乱,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区·古罗马输水管,11条·公共建筑规模宏大·逐步完善的帝国广场·公寓建筑众多,层数较高·街道宽度规定3、帝国广场群·纪念性场地,非公共活动中心·选址不与自然环境相呼应,也不与等高线相配合·由建筑来组织空间,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较少注意个体建筑,较多注意整体设计·广场形式由共和时期的开敞转为封闭,自由转为严整·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4、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群落——阿德良离宫5、凯旋门·与列柱街、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常位于广场入口,体量足够高大,以便通过队列六、《建筑十书》·公元1世纪时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第二篇•中古的城市第六章•西欧中世纪城市一、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概况1、中世纪初期(5-9世纪):城市衰落2、9-10世纪: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3、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商业中心二、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1、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型2、城市选址与发展·易守难攻之处·后期突破城墙发展3、道路以环状和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形成放射环状路网4、教堂建筑与广场占据城市中心,广场采取封闭构图5、分为若干教区,住宅与手工作坊或店铺相结合6、丰富的城市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具有亲切感7、弯曲的街道既挡冬风、防夏晒,又有多变的视觉效果8、城市空间特色·封闭、防御性强·密度高、街道狭窄·中心感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例:法国卡尔卡松城三、中世纪意大利城市1、概况·西罗马帝国的防御性据点→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共和国·教堂高塔——城市独立纪念碑·例: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热那亚、比萨2、锡耶纳·山城·坎波广场四、法兰西城市1、王权和封建领主的斗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2、中世纪的巴黎·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圣米歇尔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第八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一、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1、东风西渐,拜占庭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影响2、新兴阶级的要求3、新大陆发现,航海、贸易、科技和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4、文化在大众中传播,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5、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二、历史沿革1、早期,以佛罗伦萨为代表,15世纪2、盛期,以罗马为代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3、晚期,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代表,16世纪中期和末期4、巴洛克时期,17世纪以后三、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1、思想解放,全面繁荣2、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IdealCity·1450年著述《论建筑》·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已出现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3、建设活动的特点·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四、城市改建1、佛罗伦萨·主教堂·西格诺里亚广场·大卫像2、威尼斯·水城、雾城、商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文艺复兴晚期艺术中心广场构成:主广场、次广场、小广场三个梯形的复合艺术特色重复使用梯形,增加了视觉效果和趣味性由一组秀丽、欢快、富有韵律感和个性的建筑组成,单
本文标题: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1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