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姓名:毛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殷克东20090601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作者:毛克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罗景欢试论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创新-商业研究2001,(3)在经济金融化的今天,没有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只有正确认识与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2.期刊论文胡芸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8)金融创新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严重滞后,制约了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业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产权结构,塑造金融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拓展金融创新空间;实现利率市场化,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科学技术创新.3.学位论文李小燕绿色金融在有机食品产业中的运用研究2007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世界,绿色革命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和广泛渗透,绿色金融(生态金融)随之应运而生,有机食品产业因此迅速崛起。金融有着强大的信用中介功能,积聚了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然而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支持却很有限。有机食品产业在我国面临融资困境,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滞后,如何实现这两个领域的交叉,使其互促互进,实现双赢即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绿色金融与有机食品产业的概念出发,逐个进行剖析后再将其结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契合点。通过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产业是绿色金融的投资范畴,有机食品产业是实现由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过渡的良好的桥梁,而绿色金融可为有机食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这个现实基础出发,本研究对国内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进行了透视,透视的结果是国外绿色金融通过出台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实施积极的项目资助、开发创新金融工具来支持有机食品产业,而国内则是通过政策呼吁和开发金融产品,通过仔细比较国内与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特点后,本研究发现国内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于政策滞后、立法滞后、项目投资滞后以及金融创新滞后。接着本研究紧扣上面的比较结果,对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与国内不支持的原因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有四:即一为浓厚的环境氛围;二为坚强的法律后盾;三为牢固的环境责任意识;四为巨大的绿色市场产值。结果也揭示出国内绿色金融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主要是由许多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即一为金融决策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淡薄;二为将有机农业等同于常规农业;三为环保产业无利润。本研究在指出这些论断的错误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绿色金融应支持有机食品产业:一为持续增长的贸易利润;二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三为不断增长的国内潜在消费需求(主要运用效用理论、恩格尔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收入消费曲线分析)。最后本研究从思想、制度和金融创新层面提出了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对策。4.期刊论文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城市金融论坛2000,(9)金融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怎样才能使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协调、快速和持续运行,依靠什么力量去推动、促进和实现它,使金融业保持协调稳健发展,这是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棘手而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激励,并进一步论证了金融改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为此要使金融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金融创新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为此要鼓励必要和健康的金融创新;金融激励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为此要推动金融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吸引、留住和开发金融人才。5.期刊论文匡爱民论农村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9,(6)保农村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量化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在逐渐加深,但仍表现出金融资产单一、中介功能发挥不足、盈利水平较低、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等不可持续特征.究其原因,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受其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金融创新等主要因素影响.为确保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金融支农的财政力度,夯实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6.学位论文张奇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2001该文共分7章,第1章是导论;第2章主要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金融风险的内生机制;第3章主要从金融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发展理论,重点分析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第4章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金融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动力机制,运用金融周期理论,重点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的关系;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转轨与体制性金融风险的成因;第5章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内在根源;第6章是金融稳定机制,指出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构建金融安全网与处置不良资产是体制转轨国家促进金融稳定的关键.第7章是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安全的政策性建议.在该章,我们对以前的分析加以综合,总结中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和对策性建议.指出体制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体制性金融风险.在体制转轨时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点在于,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产主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这是由中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质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有着体制转轨的深刻背景,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除了技术性的安排和政策配合外,更主要的是制度变革中的适度安排,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中解决体制性金融风险.7.期刊论文谢沛善.段艳平.XIEPei-shan.DUANYan-ping开发性金融助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探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4)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势明显,但其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继续保持和发扬开发性金融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强力调控作用关键在于推动规划先行,深化银证合作,不断开展金融创新,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经济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继续推动开发性金融促进经济区开发建设协作机制的建立与有效运作.8.学位论文田树喜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2009就世界各国金融业务方式的发展历史而言,一般是先有间接融资,后有直接融资,二者不仅在产生发展的时间上明显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而且在业务总量或市场占有率方面也远不是平衡的,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直接融资,形成“金融倾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世界范围内融资方式证券化的趋势加强,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间接融资,以至于在许多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地接近甚至超过了间接融资,金融倾斜格局发生了“逆转”。随着金融倾斜的逆转,关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比较优势引起了学者们强烈关注。多数研究认为,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在风险分散和金融创新方面更具优势,而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在信息获取和监督管理方面更具效率。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政府、银行和企业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极易导致“裙带资本主义”。在政府的隐性担保下,银行和企业存在着极大的机会主义空间,企业自生能力极弱,由此出口下降和外资依赖成为必然。而市场主导型美英等国凭借其市场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避险资金流入,证券化的衍生业务飞速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的市值超过了68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规模的10倍以上,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值得人们关注的是,随着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全球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加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次贷的主要风险原本在信贷机构,证券化把风险转移到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化产生了CDO(担保债务权证)和CDS(信用违约掉期),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已被放大数十倍的衍生风险又反馈到结算银行。由此,一次“信贷紧缩”通过金融衍生链条积聚成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又在金融加速机制作用下,引发实体经济的剧烈震荡。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资产证券化程度很低。与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相比,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和“银行主导”是否缓冲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退一步讲,即使不发生外部冲击,中国的金融倾斜是否可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自身风险衍生和集聚逻辑又是什么?中国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下,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了中国金融倾斜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倾斜增长效应的实现有其特定的约束条件:一是中国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阶段,高投资能带来高增长;二是国家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隐性担保将显性的信贷风险隐性化;三是金融资源由国有经济部门“漏损”到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了体制外产出的增长;四是国家对金融资源的价格管制可以降低人民币的实际利率和汇率,这样既可以降低借款人的经营成本,又可以通过出口消化过剩的产能。总之,中国的金融倾斜适应并支撑了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出模式,但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的提升,中国金融倾斜的边际产出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H-P滤波、ARCH模型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的信贷周期与产出周期高度相关,而且紧缩时期信贷冲击的波动效应大于扩张时期的波动效应,由此产生了金融加速器效应。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根源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和企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在“考核激励”和“有限责任”下,只要投资的会计周期足够长,企业经理人就可以通过膨胀前期会计净资产和地方政府瓜分“红利”,同时还可以将国有银行捆绑为“人质”,由此使宏观调控陷入“清理-援助-清理-援助……”的困境中,而每一次的清理和紧缩,都会急剧恶化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中央政府与地方企业(政府)的博弈解通常就成为通过物价上涨和利率管制,降低真实利率,最大限度的减轻还款人的压力。总体而言,金融倾斜及其逆转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进过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与结构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对金融资源的过渡开发(与金融抑制一样)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降低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实现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逐步缩减国有金融产权的边界,以缩小“掠夺型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空间;通过完善证券市场体系,为中国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提供“制度供给”,以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自生能力;通过创造有效的地方金融安排,弱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有银行资金的刚性依赖,实现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国际和作,形成对金融风险有效的监控机制和化解机制。9.期刊论文姚文银行新业务与法律风险防范-学术论坛2004,(5)近年来商业银行拓展的新型业务不仅刷新了交易的各个层面,也对法制的诸多环节提出新的要求.金融创新与法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银行法律风险的成因之一.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银行风险范围之内,是希望各国商业银行都重视法律风险.为了与国际接轨,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我国也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落实法律风险的监控工作.10.学位论文沈荣生金融功能的演进与金融发展2005金融是现代经济增
本文标题: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