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
小学高年级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我校申报的《小学生分层教学研究》课题于2010年2月经学校反复调研,并向临沂市教育局申请同意后确立的课题。该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在校长和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开拓努力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结题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是基于:1.现代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学业。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教学。2、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大批学困生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才是大众主义的教育。3、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分层实施教学,分类实施辅导。4、传统的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与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所以“一刀切”的教学,应从现实的教学中消失。5、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二、课题的界定:所谓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三、国内外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概况20世纪初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四、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意义在同一教学班里,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却忽视了各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教学效果。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长,优等生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特长,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多数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1、符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2、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让每个学生人人学有所得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辅导:1、发展优等生的学习品质、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提高中等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优等生。3、帮助学困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中等生。六、课题研究的原则:1、全体性原则2、保底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自然实验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实验班“对学生有效分层”、“方法”、“提问”和“评价”等的“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八、研究对象和范围结合我校班级学生实际以及课题研究特点,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五年级承担语文和数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工作。该班研究前学科成绩(以语文和数学为主)见表-1:九、研究过程(一)、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7月)按照研究方案,研究人员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班级学生人数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后六名平均分五35语文60.173%21%41.0数学61.575%22%40.5告。(二)、构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并在实验班具体实施1、分层建组(1)实行模糊分层、动态分层。把学生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模糊分为A、B、C三层;而且分层是个动态的过程,定期对学生进行再观察和再评价,适当调整。(2)建立学生分层情况档案;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为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采用是隐性分层的做法,不采用显性分层与自主定层。对学生分层应遵循“多维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学生分层的标准一般由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会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特质等非智力因素及潜在水平来确定每个学生的层次。把学生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分为A、B、C三层建立档案。①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分层。爱因斯坦曾说:“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从这段话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功与他付出的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素质教育“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把学生分为A、B、C三层,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②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时,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性格特征等差异考虑学生的层次,立足学生的现状,着眼学生的潜力,适时、短时地把学生公为A、B、C三层,让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③动态分层的理念。任何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是动的而不是静的。这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发展变化,同时也是指在同一时间学生层次的不确定性。④模糊分层的思想。A、B、C三层学生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教师只能确定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接近哪一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层次,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⑤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要在动态分层和模糊分层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把学生短时、适时地把学生确定于某一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施以分层区别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2、分层教学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方法分层,提问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训练和达标分层等五个教学环节。具体做到了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得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分层训练和达标,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层学生学得灵活、主动。最后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1).方法的分层。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获得学习”主动权”,变”死学”为”活学”,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在学习过程中,A层学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学习,小组讨论:B曾学生教师就可以给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学讨论;对于C层学生教师就得亲自参与指导学习,多给关爱,或组织A层学生帮助。授课时着眼于以B层学生为主线,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根据A、B、C层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A层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B层则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C层采用“低起点、多反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A层次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学习,小组讨论:B层生教师就可以给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学讨论;对于C层生教师就得亲自参与指导学习,多给关爱,或组织高层生帮助。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2).提问的分层。提问是教学的关键。在目标教学中实行分提问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提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B、C层的学生,让B、C层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可通过他们的自学、思考以及经老师点拔引导等来回答问题。再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把问题展开,然后再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也可请教组内小先生,这样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由浅入深,来提问B层学生。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C层学生回答,即使C层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A层学生帮助回答后,再让C层学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C层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C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B层学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A层学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3).课堂指导分层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号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因而需要得到的指导也各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进行分层指导。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对B层次的学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指导。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
本文标题: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3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