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2)武进教研室巢凤栖1、怎样理解“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2、如何理解生活德育的理念?如何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提升生活经验?3、品德课程标准中倡导了哪几种学习方式?4、如何理解品德课多元的评价方式?1、怎样理解“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关于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与、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于活动内容的选择。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重大事件、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密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和鲜活。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应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关于活动的组织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重视活动的整合和连续。儿童品德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力的增长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应注意与班级等活动结合;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开放地组织活动。要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走出去,请进来,打破封闭的课堂。关于活动的指导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评价,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重视活动的过程。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提高活动的质量。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表现与分享活动成果。不同活动由不同的特点,指导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去。2、如何理解生活德育的理念?如何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提升生活经验?品德课程标准尽管在许多方面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要特别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起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道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就是回归本源。总之,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的结合,使得品德教育接了“地气”,有了“底气”。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培养”一词。它指明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的根本路径。儿童的生活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对德育课程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儿童的生活具有直观性、本真性、,能为儿童的学习提供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内容和情境。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学生亲历亲为,从中引发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培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德。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真实道德冲突”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只有源于儿童实践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这处修订,凸显儿童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价值。人是在不断地面对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培育生活智慧,提高生活能力的。德育课程要特别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围绕品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作了三处重要修订。一是增补了“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提出了小学德育课程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三是强调了学习德育课程既要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更应创造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方面,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另一方面,道德可以而且应该发挥引领生活的能动作用。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去打开生活这部大书,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活。2011版增加了“提升学生的生活”,就是要强调德育课程要帮助学生实现“整体生活的“善”。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生活不断充盈,德性不断发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更应创造生活。创造生活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进入新的生活领域,拓展对生活的感悟。品德课程要不断引领儿童去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使许多原来对他们不具意义的生活现象的得以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中。第二,创造生活意味着去建构一种更好的生活。所谓更好的生活,就是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生活。如何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提升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它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要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3、品德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活动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省略了自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突出了社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同时,缩小了探究活动的范围,把它定格在“社会探究”上。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学习有多种组合方式。小组成员以4~6人为佳。4、如何理解品德课程的多元评价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本课程评价的原则注意认知与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和综合运用评价方式。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以标准为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的实施和反馈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文标题: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3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