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1南宁市爱华教育集团校级微型课题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黄海明内容提要关键词一、问题的提出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小学《思品与生活》的实践中,我发现,在思品课上系统地传授思品知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作用不大,所教班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卷面成绩是100分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和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在其他班级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这样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这种理念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新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品德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有关名词术语的界定和说明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2、《品德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以《品德与生活》课程为载体,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内容、生教育策略,生活化教育的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2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促使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三、别人已有的成果和具体做法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非常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心儿童的未来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以很大的启迪。四、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1、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与生活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3、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4、《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引领儿童过有道德体验的生活为教育的理念。5、《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多想想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同学们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的理想境界中去。五、研究目标1、掌握本班学生《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关系的现状和形成原因。2、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六、研究内容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我班学生《品德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关系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分析。3、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重点)七、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我班学生《思品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关系的现状,并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为教育研究的实施提供依据。2、个案研究法:选取教育的典型案例,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分析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探索《品德与生活》课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具体方法。3、行动研究法:制订课题行动研究方案,边行动边研究,探索《品德与生活》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边研究边总结,注意形成阶段性的研究结果,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开展。3八、研究的主要效果1、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我选择三(2)班共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品德课和生活实践的状况进行了的前测和后测,发现我校学生对学科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生活实践能力在研究前后有了较大的提高。表一:我校三(2)班学生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总体状况统计表。表一数据表明:学生的学科态度、学习现状和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变化显著。课题研究前学科态度评价“优”的学生只有23%,数据反映学生对品德课感兴趣的程度较低。通过1年来把上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很喜爱品德课的学生提高到将近32%。不喜欢品德课的学生由32.6%降低到9%。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品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2)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明显提高。表二:我校三(2)班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状况前后测比较统计表:优一般差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我对品德课很感兴趣101722.7%38.6%262350%52.2%16430.7%9%我希望品德课成绩优异112021.1%43.4%231544.2%32.6%181134.6%23.9%我很喜欢上课的老师112521.1%42.3%252848%47.4%16630.7%10%合计326221.641.6%746647.4%44.2%502132%14%优一般差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学科态度121423%31.8%332663.4%59%17432.6%9%学习现状131925%41.3%202238.4%47%19536.5%10.8%生活实践101619.2%27.1%263350%55.9%161030.7%16.9%合计354922.4%32.8%798150.6%54.3%521933.2%12.7%4%由上表对比数据可见,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及学习的目标明显高于前。如“我对品德课的态度”这个题目,我设计了三个选项:很喜欢、喜欢、不喜欢,前侧选择很喜欢有22.7%,后测达到了38.6%,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对品德课的学习要求也随之提高,希望自己品德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21%提高到43%。对任课老师的认可度也大幅提高,很喜欢老师的由21%提高到41%。总之,实践活动较大的改变了学生对品德课的态度,让他们不再认为品德课可有可无,而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学科。(3)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稳中有升。表三:我校三(2)班学生目前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堂现状前后测比较统计表:优一般差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71513.4%34%252548%56.8%20438.4%9%我能专心听老师上课131825%39.1%242546.1%54.3%15328%6%我能完成实践活动作业61711.5%28.8%233044.2%50.8%231244.2%20.3%合计265016.5%33.5%728046%53.6%581936.8%12.7%表三数据表明:动手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这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很多课堂不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而品德课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搭设了动手动脑的空间,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和家庭中,去锻炼自己。因此,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题研究前的数据,说明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而研究后的数据则显示出大家对实践活动的喜爱。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有13%上升到34%,能完成实践作业的学生达到了90%,显示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得到了提升。表四:我校三(2)班学生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现状前后测比较统计表:年级优一般差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5实践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即老师讲解,学生倾听,然后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试。试图以量化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答题时为了达到好成绩,往往言不由衷,违心地撒谎。不仅不能培养孩子们美好的品质,反而让学生感到困惑甚至反感。知和行因此往往背道而驰。表4统计显示,很希望开展实践活动的由25%提到了47%,表示能遵守品德课要求的学生则28%提高到将近50%,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2、一些学生有了较大的转变。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使不少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在研究之前,就“生活中你能遵照品德课的要求去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原来回答“不能”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8.6%,研究后,依然选择“不能”的人数降为5人,占研究人数的8%,转变明显。案例(1):孔彦淼,是一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同学,深的老师的喜爱。但是她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老师的工作,觉得老师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很正常,从来没想着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教材里有一个实践活动“感谢你身边的人”,我让孩子们每5个人一组,组成小记者团,去采访身边那些默默为我们做贡献的人,孔彦淼决定采访学校的工作人员,她采访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美术老师还有门卫人员,采访结束后,小女孩了解了这些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特别是懂得老师们经常为了照顾同学们,自己的孩子和家人都顾不上,晚上要改作业到很晚时,感触很深。她在汇报的时候说:“老师虽然不是我们的父母,但是他们照顾我们的时间比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还多,把我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努力读书就太对不起他们了,我一定要成才,考上大学。”经过这次活动,孔彦淼见到老师问候得更勤快了,对老师交给的任务完成得越来越出色。更受老师们的喜爱。案例(2):刘博文,是一个比较任性的孩子,回到家里经常不听父母的话,他父母是做小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也没有多少时间管他,对孩子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不是打就是骂。刘博文也不是省油的灯,每次父母骂他就顶嘴,父母打他就还手,父子之间关系紧张,父母很伤心。我们开展一次,典型的见书就烦的孩子,阅读课上,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徜徉在书海中,但是他总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经常是拿出一本课外书,随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我很希望老师开展实践活动112125%47.7%241954%43.1%9420.5%9%我参加过实践活动92620%56.5%201843.4%39.1%17237%4%我能遵守品德课的要求72328.8%38.9%313152.6%52.5%11518.6%8%合计277024.6%46
本文标题: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3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