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常识12册教案(苏教版)
——11.光的传播扬州市汤汪中心小学徐培军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本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6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光的传播方向是沿着直线行进的。这是光学最基础的知识,后面要学习的很多现象如日食、月食都要用到这个知识来解释。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建议: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与探讨::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源。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启发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会发光?图中的物体分别是灯光、阳光、萤光(萤火虫尾部发的光)、烛光。2.理解光源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教学时应探讨研究理解:反光的物体不能叫做光源,例如月亮等。3.激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第二部分探究光的传播方向。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1.经验回顾: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光的传播方向的实例,如晴天从密林的缝隙中渗透过来的光是什么样的;夜晚,手电筒的光、街上汽车的灯光是什么样的,等等。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一般来说,根据以上事实,学生可以想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实验验证:这个实验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发现,通过直筒可以看见灯光;把直筒弄弯,便看不见灯光了。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证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本课讲解的光传播的方向是就一束光而言的;就整个光源发出的光来说,可以沿着直线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这个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学生了解一种自然现象;二是通过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制作“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制作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制——2作的材料和方法。2.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纸盒的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像是倒的。3.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为什么会形成倒像。教学时,可以利用课件来启发学生认识: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蜡烛火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上部;这样形成的像便成为倒立的像。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师准备:火柴、灯泡、电筒、蜡烛、荧光棒;反光镜面;白炽灯和节能灯。学生准备: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硬纸板、纸袋;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半透明的白纸,剪刀,针、胶水。教学目标的设立:一、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亲身体验能自己悟出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光传播的一些现象,来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3.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验证实验。二、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光学的最基础知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去捕捉身边的科学。2.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引入新课,启发谈话:1、白天我们能看见道走路、能在课堂上课,是依靠的什么?晚上我们又能看书、写字等,这又是依靠的什么呢?2、白天的光从哪里来的?晚上能照亮我们活动的光又是从哪里来的?二、学习新知,认识光源:——31、情景教学:教师课前将科学实验室用窗帘遮住门窗,首先创设一个黑暗的环境,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放一面镜子备用。熄灯后,让学生想办法用桌上能发光的物体把周围照亮。(如:划火柴、亮灯泡、打电筒、点蜡烛、荧光棒……)启发学生在教室和自然界找光源。(适时将窗帘拉开一丝缝隙,让阳光照到镜子上。)2、组织讨论: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3、光与热:启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追忆萤火虫发出的荧光。(萤火虫发出的是一种只发亮、不放热的光,科学上称为冷光。它的发光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萤火虫的发光效率非常高,这种光几乎不产生热辐射,直接把化学能量转化成光能。)让学生感知在白炽灯和节能灯下的温度变化。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情景教学:教师只在科学实验室里点亮一个高亮度的白炽灯。提问:这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怎样传播?(这个问题可以直接从学生发现的光源发光现象得出,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追问:光源发出这么多的光,其中的一束光是怎么传播的呢?谁能想办法从这么多的光中取出或只看到一束光?2、组织讨论:让学生预测出采取一束光的多种方法。(如:用细的吸管;用中间有孔的两块硬纸板;用纸袋套住光源在套上扎一个孔……可能学生说的方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或不可行的。教师组织学生说出为什么自己这样设计并进行研讨,学生自己就能将不正确的排除,课上不能进行实验的可让学生课后自己研究。最终保留几种可行的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实验。)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出示下列投影片或实例:①从密林缝隙中渗透过来的阳光;②夜晚在大街上汽车耀眼的灯光;——4③拉开室内窗帘透过来一丝亮光。3、归纳推理:以上现象和事实说明光是沿着什么方向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验证:实验的分工安排和材料的使用由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来自主研究问题。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四、小孔成像的实验。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的内容,教育学生平时注意细心观察身边的科学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2、遵照课本上的说明,思考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放手让学生分组协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拉近或拉远了进行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组织学生讨论: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③这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最直接的应用是什么?(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用计算机课件来演示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五、学以致用,解释科学:1、大家想一想,在灯光下、阳光、月光下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光从光源传播出来,照射在不透光的物体上,不透光的物体把沿直线传播的光挡住了,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受不到光照射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如果光能拐弯,它就能绕过物体跑到物体的背后去,物体背光的一方就会亮起来。)——52、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例子。①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传播的路线是直的吗。②节日夜晚射向天空的探照灯光束是什麽形状的。参考资料:1、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能够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它的自然光源如闪电、萤火虫发出的光,“磷火”。人造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火把、蜡烛、电灯等。2、热光源与冷光源由高温物体辐射发光的叫做热光源,例如太阳、火炬、油灯、蜡烛、白炽灯等。不是由热转变为光的叫做冷光源,如日光灯、萤火虫等。日光灯发出的光也属荧光。萤火虫的尾部有一个发光器,发光器中含有萤光素、高能化合物ATP等发光物质,这些物质在荧光酶的催化下,同空气中的氧化合,就会发出光来。萤火虫有节奏的呼吸,则形成了明暗交替的“闪光”信号。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夏夜,在空中飞舞的雄萤火虫,为了寻找异性伴侣,如果附近草丛中的雌萤火虫,用闪光表示接受对方萤火虫发出的是一种只发亮、不放热的光,科学上称为冷光。它的发光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发光物不排出体外,属于细胞内发光。萤火虫的发光效率非常高,这种光几乎不产生热辐射,直接把化学能量转化成光能,效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3、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因此可以说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光的传播会发生偏折.4、小孔成像光源发出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它的各个发光点发出的光束中,都只有一束光能通过小孔,其余的光束被纸板挡住了。通过小孔的光束只能沿着从发光点射向小孔的直线方向前进,到达纸屏,在纸屏上形成一个光斑。这样,光源的所有发光点在纸屏上映出的光斑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光源的倒像。小孔成像的孔不能大,因为大孔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孔组成的,每个小孔都在屏上得到一个像,许多像在屏上参差重叠,就看不清了。教学反思:——6凸透镜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教师所准备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科学知识: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影响。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二册《凸透镜》三、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2.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四、教学活动与建议: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架照相机,提问: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家里面有照相机的同学举手,接着问:你们喜欢照相吗?你们知道照相是怎么回事吗?讲述:照相机的镜头就是一个凸透镜。探究实验: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特点。(1)谈话: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放大镜)提问:这是……?(2)谈话:你玩过放大镜吗?你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事情?说明它有什么作用?(随机板书:放大,聚光)(3)讲述:虽然同学们都玩过放大镜,恐怕平时也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观察一下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4)学生分组观察(5)汇报:谁来说一说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随机板书:凸,透明)(5)讲述:像放大镜镜片这样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镜片我们叫它“凸透镜”。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出示器材(凸透镜,白纸)。——7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着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右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②像是什么样的?(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5)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谈话:现在老师提供给你(逐个出示)一根蜡烛,一个屏,一个凸透镜。把蜡烛点燃,请你给蜡烛火焰照相,看谁能在屏上得到火焰的清晰的像。(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①要想做成功,这三个物体应该怎么摆?②你们得到的像与原来的蜡烛火焰相比有什么变化?成的像的大小有什么不同?③为什么同样的器材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4)谈话:是不是与距离有关呢?我们继续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成大像,什么情况下成小像。(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6)再次汇报实验结果:(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讲述:老师也有一个新疑问:如果凸透镜距蜡烛的距离和凸透镜距屏的
本文标题:小学常识12册教案(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