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考试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考试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木棠中心校陈华一、源远流长的考评制度——有效考试评价的桎梏自古以来,凡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考评。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表,三年视举止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九年之中分成五个小段两个大段。可见,在战国时期已有一套较严密的成绩考评制度;至于科举,更是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曾是考试中最经典科目、最经典题型。回顾历史我国在考试的制度、内容、目的、程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日科学的考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其过分关注考试结果、按分数三六九等的甄别功能已成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桎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施有效考试评价摆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面前,我校在课程改革以来就非常关注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评价机制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论出发,结合学校的相关评价机制对日常数学考试的方式和评价办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二、以生为本的试题命制——有效考试评价的依据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三次全校性的考试(笔试),时间分别是开学的第二天、期中、期末,这三次考试的试卷由学校教导处提供。学校要求试卷命题的相关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严格依据“课标”命题,在正式命题前要制定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的细目表,并给各类知识和能力以恰当的权重。如下面这份六年级数学考评的双向细目表: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评双向细目表:(注:本试卷共60题)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的数学命题改变传统试卷面貌,变化试卷的标题和版式,创新题目内容,由“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走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改变以往的“1米=()厘米2时30分=()分”的考试内容,将其改为“读下面的一段话,找出不合适的地方,并在原文上修改:“今年我长高了许多,已经超过妈妈了,身高有—15.7米。妈妈说寒假要带我去哈尔滨看外婆,听外婆说他们那里很冷,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68℃,我听了很高兴,那舅舅一定会带我去滑冰了,那里120%的小伙伴都喜欢这项运动。我外婆都1.65岁了,还喜欢参加户外运动呢!”将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由“关注答案的唯一性、标准化”转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一个图形的1/4是□,这个图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不同个性在答卷中得以展现;由“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走向“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李玲做这份数学试卷,用1/4小时做好了填空题和选择题,用1/3小时做好了计算题和操作题,最后用2/5小时完成了第五大题。她做完这份试卷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测试总时间已经标在卷首),他还有多少时间用来检查?”不仅考查了学生利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巧妙提醒学生养成检查的良好答卷习惯。三、开学初进行诊断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做事前评价,一般在学年初或学期初进行,其目的在于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做好准备。针对我校在开学第二天组织的考试,我会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摸清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存在什么知识盲区,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和效果进行分析判断,对发现的问题加以记录。之后通过家访、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尽可能摸清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评价措施,只有重视教学诊断和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诊断性评价的作用,达到有效考试评价的目的。四、学期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展开1、及时告知学习结果:美国学者罗西与亨利曾做过一个实验,把班内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做练习。第一组每日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其结果;第三组则不告知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后改变做法,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知结果外,第一与第三组的做法互换。如此再进行八周之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是:练习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尤以每日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率更高,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很少进步。(如下图1)据此,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课堂练习本(专供上课时用)。新课程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计算能力较薄弱,因此每节课课始,我都会在小黑板上出示5-10道口算题让学生练习后自评分数并当堂订正,事实证明,此环节学生受益很大,一些学困生平时考试分数经常不理想,但这一环节他们却很容易得90分甚至满分,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表扬、激励,这些学困生慢慢地就会对学习数学有了信心,根据实际情况我会逐步加大口算题的难度,或将其改成4-5道计算题,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新知的教学打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每节课我都争取在新知教学后留出约10分钟让学生完成作业(课作)。课作的内容为当天的新授知识,数量在4-5题,这些习题大多来自课本上的相应习题,有时也需要教师自行设计,通常最会一道题难度系数会大些,这样既保证优等生又兼顾学困生,对优等生只要稍加点拨,而学困生的作业可面批,遇到时间允许还可让优等生帮助辅导后进生。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加以反馈掌握(每节课约可批改四分之一的作业,利用四节课就可面批一次全班学生的作业)。2.关注个性拔高评价:教育家佩奇曾做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实验。他用74个班级共两千多名学生作为被试,每班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组给予评语。老师对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的等级,无评语;对第二组除表明等级外,还给以顺应的评语,即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矫正或相称的好评;对第三组则给予特殊评语,如:“优异,保持下去”、“良好,继续努力”、“试试看,你能行”、“让我们把这一等级改进一步吧!”……这三种不同的处理练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如图2)。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除给予分数或等级外,加上适当的短评,颇有助益。据以此,课中也即新授环节,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比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例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式,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即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在学生探究、尝试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拔高评价,如“单位‘1’找对了,再加把劲”、“等量关系式写对了,进步神速”等。这样,将每堂课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大环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面批作业,拔高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后最关心对错的时候面对面肯定或否定,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及时矫正了错误,强化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实现了“堂堂清”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与老师建立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学校的相关竞赛定期举办一些数学活动,比如5分钟口算比赛、数智竞赛、数学周报评比、写数学小论文等,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并给以高度评价,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3.关注差异允许重考:一个章节或单元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况,教师编制AB两份试卷,其中卷B是为不及格的学生重考(第二次测试)准备的,难度系数较低,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虑到给学生按分数排名次会带来焦虑、厌学、受打击等副作用,我采取“等级十评语”的评价办法,如将80—100分定为“优”,把60—79分定为“良”,60分以下视为“无效”,而不是“不及格”。在“优”的后面加上诸如“你是数学天才,继续努力”;在“良”的后面加上如“相信下次考试你是数学天才,加油”;如果“无效”则加上“加油,下次重考你肯定有效”,等激励评价语,每次测试结束后,都允许并鼓励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学生经过努力大多能达标并且不再惧怕考试。五、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处偏僻的小学做过一个实验,他在这所小学的一到六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番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预测”,然后从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将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学生有很大“学业冲刺”潜力,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罗森塔尔返回学校调查,结果发现这20%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个个进步飞快,性格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实施有效考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临近学期结束的一段时间,我会收集整理每个学生的单元试卷、课堂作业本、学生自做的数学周报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资料库,结合学校进行的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测试成绩,采取“等级十发展评语”的方法对学生一个学期来的学业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发展评语是对学校三次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通过求期末考试标准分与期中考试标准分的差按差值大小确定进步幅度,本着罗森塔尔效应的目的,依次用“进步神速”、“进步很快”、“又进步了”、“再加把劲”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对自己的进步了如指掌;之后将这些资料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进步成绩、经验和教训、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们在考试评价中成长,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考试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