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诱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诱导分享到:收藏推荐设疑诱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设疑,就是提出问题;诱导,就是引导,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解决学习上的疑难。一、从条件上设疑诱导在讲圆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诱导:圆面积的基本公式是,S=πr2。当推出这个公式后,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半径)2.除了圆的半径外,还可能会出现哪些条件?(圆的直径或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又该怎样推出这些公式?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就可以推导出公式:S=π(2d)2,S=π(2cπ)2或S=π(c÷π÷2)2。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公式。这样,使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和运用这些公式就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了。二、从问题上设疑诱导所谓从问题上设疑诱导,就是提出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引出与条件相应的问题。例如:甲数是12,乙数是3,如果求百分数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2.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3.甲数是甲、乙两数的和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的差的百分之几?……。上述两种设疑,就是我们平时常谈的......(本文共计1页)[继续阅读本文]: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以其开放的内容、民主的氛围、自主的参与、综合的过程、多样性的体验在新的学习方式变革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学习是这样阐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究学习以其自身的特点将成为一个人自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将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这样表述:学生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学习,学生要运用知识储备和现有条件进行知识重组,学生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协作探讨学习,学生要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符合学习年龄特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以此来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再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而展开对数学新知识的探究。比如:在数学0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这部分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有利于他们萌发认识策略,选择需要的学习方式。二、主动参与、分组讨论、协作探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当一个新的问题被提出后,教师积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主探究的成果,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体会共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在上主动探究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凭着直觉大胆提出猜想,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可能关系,同时在猜想中明确探究方向,其次小组合作实验,先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让学生量黄沙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接着又让学生用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作第二轮实验。结果不是1:3,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仔细观察几次圆锥和圆柱容器,认真思考,终于发现: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贯穿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反复多次的合作实验中最终找到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三、及时反馈、总结探究、体验成功过程和结果并重,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要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反馈、评价,从而总结学生探究的效果,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之情。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25×204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放手让学生探究简便计算的方法,学生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同时每一种做法的同学都体验到了自己探究的成功感,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四、融入生活、丰富题材、喜爱探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体验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经意间放过的数学探究学习的良好素材,比如:在寒假后的新学期里,可以开展班级同学压岁钱的收入和使用情况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的项目,它可以是纯数学性的探究,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学科探究活动,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班级同学中每个人的压岁钱的数目,班级同学压岁钱的总数,班级同学压岁钱的平均数,以及班级同学几年来压岁钱的变化情况,和同学压岁钱使用的情况,多少人全部自己用,多少同学上交一部分给家长,多少同学全部上交,从中可以计算每个同学上交的比例和上交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等数据,同时也可以拓展探究的内容,如每个同学对待压岁钱的态度,及压岁钱的使用问题的看法等,总之一个生活的数学探究课题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进一步丰富探究的题材,培养探究的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相关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我想信这是很多老师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切忌挖苦讽刺学生,因为挖苦讽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到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根本就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敢提出问题,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在知识点上,而被同学笑话。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让学生肯定别人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其他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须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受数学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二、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1、引导学生从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入手发现问题。新旧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使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2、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中发现问题。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用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做某一物体的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题等问题。当然,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指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到:收藏推荐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失去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一、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地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讲完新课把准备好的算式和数字卡片全部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而后说了游戏的规则......(本文共计1页)小学数学拓展的问题与思考(2011-10-2017:31:00)转载▼标签:杂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能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一方面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从而优化教学效果。许多数学教师深谙此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拓展,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相机渗透,既丰富了课程内容资源,又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但是,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不成熟思考。一、问题扫描1.教学拓展只为了课堂点缀目前,无论是教学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不论是常规的备课组研讨课还是青年教师竞赛课,大部分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来一点所谓的拓展:或根据例题进行变式训练,或补充一些学习材料,或出示一些比例题难度高一些的习题,或推荐一些网站地址供学生课后浏览。如果不这样设计,教师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似乎课堂教学就不那么完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拓展”成了“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据笔者观察,不少课堂中的教学拓展成了课堂点缀。例如,某教师借班教学《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好处理完教材上的例题,还来不及进行课堂练习,就出示了所谓的拓展题,要求学生课后有时间思考一下,第二天把解答情况告诉教师。这样的拓展,在一些观摩课和教学比武课中经常见,我以为是多余的,仅仅成了课堂的点缀,无实际训练价值,只是为了让听课教师欣赏一下而已。2.教学拓展偏离了学习主题毋庸置疑,每节数学课都有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总会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但很多教师的教学拓展忽视了教学重点,偏离了学习主题,游离了教材,有点喧宾夺主,成了无效劳动。例如,教学《数字与信息》时,教师问:“你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学生随即举例说:“家里的汽车牌照上有数字与字母。”有些学生补充说:“学校里每个教师的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诱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