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大众文化的哲学解读.
大众文化的哲学解读: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中心的考察哲学的批判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明确把哲学的社会功能界定为对现存的批判:“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主要内容:一、认识法兰克福学派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评价与反思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成员都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研究所的学者而得名。该研究所创办于十月革命之后的1923年。1931年之前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1931年霍克海默担任所长后,把研究任务确定为社会哲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被迫迁往美国。1949年重新迁回法兰克福大学。一、认识法兰克福学派由于其主要批判理论来自马克思主义,故被视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理论上发展有两个主要阶段:1940—1949年:为发展期。把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1950—1969年:为昌盛期。出版《法兰克福社会学丛刊》,创立了发达工业社会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本雅明(一)理论特征理论转向:由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以政治、经济批判为主,转向以社会、文化批判为主。理论旨趣: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广泛吸取现代西方哲学观点,其社会批判理论以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异化”状态为理论宏旨。(二)主要概念文化工业机械复制主义“单向度”的人交往理性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首次提出。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reproductionism)指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ity)就是平面化、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人。单向度的人意在批判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的社会工具,从而导致人的单向度,人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是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著作中提出。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交往理性”是理性的转移,即不再把理性仅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能力,而是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这一批判理论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旨在通过沟通行动把人类从技术理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是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三)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评价“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就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以致于不乏有人说,不读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就没有资格来谈大众文化。”“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理论。”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视域中,大众文化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更是人特定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是基于其文化的基本立场,即维护文化、艺术的主体性、自律性本质,捍卫文化对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由此批判文化的经济化、商品化,反对文化与政治的同谋,坚决否定和批判文化工业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态。基本观点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融合,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第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商品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概括的大众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当代资本主义科技的进步、经济和行政管理的集中化,使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成为可能;成为商品的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的文化本质规定,即作为艺术品的创造性。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拜物教特性”。第二,大众文化的齐一化:自主性与个性的消失文化变成一种工业,文化艺术已同商业密切结合在一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接受为价值规律所统摄,纳入了市场交换的轨道,这样文化艺术便失去了它的独立自主性。真正的文化艺术品总是不可代替、不可重复的个性创造;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批量生产和传播媒介的大众性,现代文化艺术品的个性特征逐渐消失。第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性的消解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主要迎合在机械劳动中人们的需要,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娱乐消遣,使得人们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沉溺于无思想的快乐。大众文化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第四,大众文化的统治性:操控性凸显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的商品化和齐一化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它的消遣性娱乐特征又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在的超越维度。因此,虽然大众文化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人的操控和统治更为深入。其强制性表现在:大众文化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第五,大众文化的异化:实质是人的异化大众文化不再是人的创造性本质和个性的确证,而是成为统治人、操控人的工具,这表明,原本最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走向了异化。作为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文化本身的异化,其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异化(aIienation)其一,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其二,指事物的发展偏离本来的方向与自身的本质。三、评价与反思第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历史现象学意义上,以敏锐的批判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新现象做深度的哲学批判,其坚决捍卫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个性原则和超越性精神,是对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第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一种有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视野,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路径。第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没能真正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从艺术本身的动态变化中去准确地揭示和分析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对古典和现代艺术的怀念和感伤,表现出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第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总体上否定大众文化,这是没能真正估计到大众文化的历史作用的精英主义立场和非历史主义倾向。小结:辩证看待“大众文化”第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进入20世纪以后,大众文化伴随着工业化和电子信息化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形态,其生产方式和生产基础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其实质则是一种商业性的运作机制。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第二,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它在为大众提供多种多样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也在消解古典美学的和谐、崇高和伟大,消解人类最珍贵的文化财富;它在普及文化和艺术的同时,也在消解文化和艺术本身的内涵,使文化失去了它原本所有的深沉的思想和厚重的韵味,而变成一种过眼烟云式的东西,一种所谓的文化快餐。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日本,几乎很少再有人去把艺术与商业对立起来。如果说西奥多·阿多诺当年站在艺术与商业对立的立场,从艺术标准的角度质疑大众文化,那是因为他当年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随着大众文化变得多层次化,人们各取所需,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对立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但是在中国,有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总是纠结于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矛盾这一低级层面的争论,这主要还是缺乏长期的市场经济的经验造成的,所以极力维护艺术的纯洁性。当我们对市场经济开始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钟摆又摆向另一个极端——扩大流行文化商业属性,忽略其艺术性。早期的中国流行文化充满陈腐气息,现在的流行文化又充满铜臭气息,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商业和艺术都不了解,对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关系缺少客观认知。——王小峰:《用流行文化“攻克”亚洲:“韩流”为何酷?》,《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6月18日。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大众文化的哲学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