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上传:万反平更新时间:2012-5-2810:00:24《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2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四、高效课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1、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2、课堂学习的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坐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是要目视黑板;老师提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洪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屑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仅仅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3、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时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吧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上传:黄月红更新时间:2014-1-310:41:5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关注: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积极尝试与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理论研究成果也呈现空前繁茂之势。然而,探讨有效地数学教学依然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理念内涵的解读、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对教学评价标准的把握、对真实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依然感到困惑、茫然、盲目、盲从,致使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背离了有效教学的价值旨归,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负效。因此,理性地审视和反思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误解和实践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关于创设情境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分数的基本性质”,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有一天,唐僧手中有三块大小一样的西瓜。唐僧先把一块西瓜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猪八戒一块。猪八戒嫌少:“太少了,我要两块。”唐僧听了,就把第二块西瓜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猪八戒两块。猪八戒见了,还嫌少:“还少呢,我要三块。”唐僧听了,就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猪八戒三块,猪八戒拿了三块西瓜,笑嘻嘻地走了。这是旁边的孙悟空捂着嘴偷偷在笑呢。你们想想,孙悟空在笑什么呢?在听课时一位老师说:“这个情境太旧了”,话语里满是不屑。这个情境真的“旧”了?是谁觉得旧了学生应该不会觉得“旧”。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原来的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现在的学生仍然十分喜欢;这样的情境过去学生喜欢,现在的学生从实践看也很喜欢。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到,应该都觉得是“新”的,是喜欢的。那么是教师?教师听多了,熟悉了,就像家里的装修看多了,也就没有新鲜感一样,同一个情境用多了,可能就觉得“旧”了。那么我们创设情境到底是为谁而创呢?于是乎,有点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的时候开始用“客从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引人新课教学,使学生误以为“倒数就是把数倒过来”,让学生觉得“2/3”和“3/2”互为倒数,“0.5”和“2”就不互为倒数了。这种看似新颖别致的情境实际上仅仅从形式上来理解倒数,并没有揭示倒数的本质。2.关于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等也频频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刊出的文章中。但在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个误区:我们的探究目的是寻得问题的结果而给探究能力本身,似乎结论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才能说明是自主探索,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地位。课堂上千方百计、死拉活拽都要学生探究出结论。一位老师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学生怎么想都想不到:摆一捆带2根这种方法。其实想不出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的。因为“一捆是一个十”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才刚刚建立的抽象概念,要学会运用更难,再加上平时也没有这样的数数经验,试想学生平时数物体时有谁会把十个捆成一捆呢?但是由于执教者认为如果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就感觉课堂不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满堂灌之嫌,最终选择了作秀(事先教会一个学生,然后让这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这种行为给学生稚嫩心灵留下的是什么?其实,如果让学生先自己摆,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老师追问:还有更快,更一目了然的摆法吗?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由老师出示“一捆带2根”这种摆法,效果会更好。因为老师出示后,学生自然会把老师的摆法和自己的摆法对比,在比较中学生一定能产生强4烈的体验:原来把一捆捆成一个十是如此的简便!从而对“十”这一计数单位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自然而然把新知完善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3.关于合作学习中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合作学习的因子。《标准》强调要进行“合作学习”,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便是合作学习了。在一节五年级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上,教师共组织合作学习4次,占用时间30多分钟。这种形而上的“合作学习”在当前的教学中并不鲜见。4.关于生成性教学一位教师在执教“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在黑板上挂出了例题图,问:“同学们,从这张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纷纷举手:“这是雪花片,我们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老师,我会用雪花片玩很多花样。”教师灵光一闪,认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玩花片中学习数学,这就是有效利用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于是说:“老师抽屉里有许多这样的花片,你们想拿去玩一玩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原教案的设计是想通过让学生“排一排”来回答问题,结果宝贵的教学时间却在热热闹闹的做手工中过去了,临下课前教师匆匆忙忙地把要讲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关于“数学史”的教学在“数学是一种文化”理念的感召下,数学史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尤其在一些公开课、研究可中常常如此。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钟表”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古人是怎样记时的吗?然后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日晷、沙漏等等记时工具。当原先的教学设计和数学史的简单链接似乎成了模式,特别是当孩子对于介绍的知识实际上并不理解其中文化的意义,而我们仍乐此不疲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数学课堂是不是都必须戴上一顶数学史的帽子?数学史是不是只能以这样的形式走进课堂?6、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下面是“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片段。多媒体画面展示并音乐伴奏,教师本人正在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并伴有画外音:重庆的锅好香好麻好辣啊!接下来画面呈现出一个火锅底料盒,又交代出底料成分所占百分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百分数的例子,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百分数。但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6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