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地构造》课程学习报告一、学习过程1.1课堂学习及收获通过这学期杨文涛老师给我们讲《大地构造》这门课,使我对大地构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大地构造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发展史、各种学说、地球圈层构造、地球物理场、造山带、盆地、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1.2课外学习及收获在课外,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和借阅相关书籍,完成课后作业,对本学期所学进行总结。让我对本学期所学的《大地构造》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把知识点理清楚,便与整体的看待这学期所学习的这门课,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二、重点知识点总结2.1大地构造概念: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解释各种构造现象的本质,把握地球及岩石圈演化的基本规律。2.2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内容:地质体成因研究、变形研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2.3大地构造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地壳运动的方向,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运动踪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活动区和稳定区地壳运动随时间的发展规律,即活动的周期性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2.4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面波三类:体波:地震时从震源发出并能在地球内部各方向传播的弹性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面波:体波传播到介质表面或遇到介质中某种分界面时,部分能量被限制在表面或界面附近而沿着这个面做二维传播。2.5地球内部圈层康拉德面、莫霍洛维奇面(莫霍面)、古登堡面2.6重力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经过高度校正的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经过高度和剩余物质校正的重力异常。2.7地球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地热场:衡量地热的两个参数是地温梯度和热流值。2.8地槽: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2.9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具有明显双层结构的地区地台的地质特征: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基底岩系,上构造层称盖层;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岩性一般比较单一,结构也较均匀,在剖面上或是平面上变化不大,在广阔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以铁、锰、磷、铝、煤、石油、膏盐等为主的外生矿产丰富2.10地槽的基本类型: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边缘坳陷(前缘坳陷)、山前坳陷、山间坳陷地槽的基本地质特征:各时期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有一定的方向性;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剧烈;地槽型沉积建造往往伴随褶皱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2.11地台的基本特征: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台褶皱2.12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泥灰岩、灰岩。2.13.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大陆拼合、地质构造的联接、地层、岩石、矿床发育的证据、古生物证据、古冰川与古气候证据、古地磁与大陆漂移(☆剩余磁性☆古纬度计算☆古纬度变迁☆极移曲线)2.14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大洋中脊和裂谷系、海沟及贝尼奥夫带、海底磁异常、深海钻探成果与海底年龄、转换断层。2.15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论点,还囊括了岩石圈和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划分、板块俯冲和大陆碰撞等一系列概念,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2.16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转换边界。2.17成熟岛弧:其中存在老基底,是由弧后扩张将其从大陆边缘分离出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2.18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生的,无老基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2.19A型俯冲(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是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这种大陆边缘即是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发育弧后盆地-成熟岛弧-海沟。2.20B型俯冲(陆缘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2.21造山作用: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沿地壳或岩石圈的巨大狭长地带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2.22造山带:是板块汇聚作用形成的地质体,岩石圈板块俯冲消减并最终碰撞的产物——位于板块边界。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角度不整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构造变形、动力变质作用、岩浆活动。2.23全球造山带分布:环太平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洋带、北冰洋带。2.24碰撞带基本类型挤出型(喜马拉雅型):是宽阔大洋闭合的产物,是一对活动大陆边缘的碰撞,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都比较强烈。驮型(阿尔卑斯型):是指发育短暂的陆间洋盆闭合,两个被动大陆边缘发生碰撞造成两个陆缘的强烈逆冲叠覆,增生楔增厚向上隆起和地幔岩石圈缩短增厚向下挤入的作用不十分强烈,而叠覆式推覆作用的向前推进,导致前缘背向逆冲作用和后缘伸展变形非常发育,形成上驮型碰撞造山带穹窿型(秦祁型):是指被地幔穹窿支撑而没有明显山根的造山带。当一个被动大陆边缘与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碰撞时,因拆沉作用,引起地幔强烈地热扰动,地幔物质上涌到地壳底部呈大面积隆起而形成穹窿型碰撞造山带。底劈型(天山型):一个被动陆缘与一个成熟的活动陆缘的碰撞,因拆沉作用,引起地幔强烈地热扰动,地幔物质上涌沿狭窄通道上升到中下地壳,引起地壳受热膨胀而呈底劈式上升,下部则挤入地幔形成山根。底劈型碰撞造山的主要动力是岩浆沿狭窄通道上升到中、下地壳使其受热膨胀2.25沉积盆地是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积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2.26盆地的成因机制:重力作用模式1、沉积载荷引起的沉降:a-水体的负荷;b-沉积物的负荷;c-压实作用产生多余空间,被水或沉积物填充的负荷2、下地壳及地幔岩石圈中的相变:辉长岩到榴辉岩的转变,造成体积的收缩,深处收缩可产生地表的沉降。热力模式1、热力模式是指热膨胀引起岩石圈最初隆起并遭受剥蚀,随后的冷却又引起岩石圈下沉而出现坳陷。2、密度大的基性、超基性物质侵入,引起下部地壳密度加大而下沉(底侵作用与拆沉作用);3、还有一种可能是下地壳的密度增加,是由于热事件引起岩石变质成麻粒岩或榴辉岩引起的。应力模式1、张力作用下,正断层产生的地壳楔沉降2、地壳扩张时,下部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部脆性地壳的破裂下沉2.27主要盆地类型及特征(1)裂陷构造环境(2)聚敛构造环境(3)走滑断裂构造环境(4)克拉通构造环境2.28裂陷槽(又称拗拉槽,拗拉谷)是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张裂构造,是大规模刚性块体上形成的槽状拗陷。2.29主要盆地类型:陆内裂谷盆地,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裂陷槽盆地。2.30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2.31中国最早的地质记录:冥古宙地质记录:北秦岭不仅成为继西澳Yilgarn克拉通(碎屑锆石,(4276±6,4404±8Ma)、加拿大Wopmay造山带(Acasta片麻岩,4016Ma)和中国西藏普兰(碎屑锆石,4103Ma)之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现冥古宙地质记录的地区,而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较年轻的火山岩中发现地球早期地质记录的地方。2.32始太古代地质记录:中国始太古代年龄值出现在冀东迁安和吉辽地区辽宁鞍山花岗质残块(3804Ma刘敦一,1991)冀东迁西群石英岩(3720-3650Ma碎屑锆石)2.33古太古代-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古太古代:冀东迁西岩群(曹庄杂岩:3.5Ga)中太古代:河北阜平岩群(2.8Ga)、辽宁鞍山岩群(3.1-2.8Ga)、吉林龙岗岩群(2.97Ga)、宁夏阿拉善岩群(2.9Ga)等;新太古代:山西五台群(2.5Ga),河南太华岩群、登封岩群、嵩阳岩群(2.8-2.4),山东泰山岩群、栖霞岩群(2.5Ga),皖北五河岩群(2.65),敦煌红柳峡孔慈岩系(2.67Ga),四川康定杂岩群(2.9-2.4Ga),鄂西崆岭群(2.8Ga)
本文标题:大地构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6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