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义乌市艺术学校陈柳燕时间过得很快,新课改已经完整地走完一轮。在这新课程下的期间,我经常思考学生的计算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平常同事聚在一起,常常会聊聊教学上常见的问题。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思维也很开阔,可总感觉孩子的计算能力却大不如从前。比如说一年级的学生,以前一个学期下来,对于二十以内的计算都能做到心算,而且基本上的学生都能比较快速的回答出来。可现在呢,很多二年级的学生,计算还得靠手指帮忙。这计算上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据我观察,许多数学上的暂差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计算不过关。一旦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就上去了。计算的缺陷同样也出现在优等生身上。从学生的作业习题上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都对了,可是结果却是因为计算最终出错的,功亏一篑。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计算上会存在这么多缺陷呢?通过观察分析,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一些原因:首先,学生对计算认识上的缺陷。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所有的计算都可以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学生就认为:干吗还要用草稿纸进行烦琐的计算呢?只要知道解决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动动手指几秒钟之内就能得出答案。诚然,一些繁杂的计算可以依赖于计算机。可连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计算都得依赖于计算机,就势必导致学生计算上学会偷懒。计算机的出现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决不是叫人们做它的奴隶。曾经听到过这么一则真实的消息:某重点高中一位数学老师,在上课时问他的学生3+2=?,却没有听到立马的答题声,只听到噼里啪啦一阵按键盘的声音…可见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直接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其次,学生学习习惯上存在缺陷。平常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你为什么错了?”——“我太粗心了。”我想计算上的错误,绝不能只说“太粗心了”就可以姑且了之的。事实上,粗心是一种习惯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如字迹潦草,草稿纸上书写随便,计算前不注意审题,计算后不估算、不检查,导致计算中错误频频出现。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粗心也应该是学生计算能力上的一种缺陷。再次,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能否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计算能力水平。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而结果是错误的现象,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上还存在缺陷。还有就是计算练习强度不够的问题了。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就会造成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特别是计算技能)的不扎实。“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可往往训练难以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常见的事情。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计算方法的技巧和计算的速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让学生多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得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把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总之,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练习。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练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恰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经常的计算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熟练地掌握。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应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而且,练习应持之以恒,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时间:2012-04-09来源:作者:点击:3次数和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课改前,虽然计算的题目难度比较高,要求也比较高,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比较扎实的。但课改后,计算的内容少数和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课改前,虽然计算的题目难度比较高,要求也比较高,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比较扎实的。但课改后,计算的内容少了,难度和要求也比原来降低了,可是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却不如课改之前。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的原因1.计算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中体系变淡,采取了分散教学,一些联系密切的知识不再集中编排。如:小数乘、除法计算教学,原来是将乘、除法分开设两个单元教学,现在是将整数乘小数与一个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放在一起教学,然后在后一个单元教学小数乘小数、一个数除以小数,使得一个整体性的技能被分散到不同的学期进行,这样虽然分散了计算教学的难点,但也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计算技能体系。2.计算教学问题化加强,计算能力在新教材中不再作专一的培养,而是和解决问题放在一起,提倡“算用结合”、“以用促算”,使学生不能全身心的学习计算,不能及时的消化知识、形成技能。3.计算教学部分例题编制简化,例题和练习题在新教材的衔接上跳跃太大。仍如一个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有三种类型: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够除,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商中间有零。例题安排了第一种,后两种是教学的难点,只在试一试里出现。像这样将几种计算的形式不完全展现,将几课时才能联系到位的放在一课时里,以致于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难以消化。4.计算教学的课时数在新教材中明显减少。据统计就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内容,在文革前有50多课时数,而今新教材已减少到了20课时。时间是技能形成和熟练的保证,学习时间的欠缺也使得学生的计算达不到应有的正确率和速度。二、教师的原因1.教师对计算教学的内容缺乏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很多数学教师常年固守一个学年段,以致于只了解所教学段计算教学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又与哪些内容有着怎样的联系不太清楚,因此造成学生在计算知识、技能上的遗漏与偏差,久而久之,量变导致质变——学困生寸步难行。2.教师盲目跟风——教学技术先进了,学生不明算理了;算法多样化了,学生做题没方法了;练习形式趣味化了,学生也浮躁了……3.教师批阅作业只看结果不分析错误原因。对学生出现错误计算结果,用红笔打个“×”了事,评讲时用“粗心”两个字概括,只是让学生去改,学生也是敷衍了事的改过来,没能明白错误的原因,以后再做再错。三、学生的原因1.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强,容易马虎或心不在焉,从而在计算时出现浮躁或粗心。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抄错数字、不看清题目、不检验结果等等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都是学习的陋习造成的结果。虽然造成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很多,但要改进唯有教师作有心人,针对各种情况,分别采取有效的措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作了如下尝试。一、关注教材敢于取舍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指导一线教师:在相信教材、教参、报刊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您的学生要*您,请您思考、研究、编制教材(题目)。源于这样的启发与鼓励,笔者从以下几点改进。1.整体把握计算教学内容。小学的计算教学环环相扣,知识的系统性极强,上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熟知相关计算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其什么作用。可以按知识体系研读教材,也可以通过做其他年级学生的练习、试题来树立教材的全局观念。2.灵活处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众所周知,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更为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他自身的最大负重植,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承载太多的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在计算教学时如果过于注重应用,对于计算能力的形成的过程就会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要敢于舍——不让应用成为计算教学的羁绊。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计算的重、难点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有了强有力的工具保障下再去解决问题,相信学生的底气会更足。3.精心设计教学例题和练习教师针对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的不足,敢于取——要根据某一类计算技能的各种情况,精心设计例题以及练习题,做到一个难点有一个例题作范例,一个例题有一系列针对性练习作辅助,从而各个击破,及时消化形成计算技能。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小结通过第一阶段研究中调查的结果,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学习中出现的障碍,我们立足于课堂,以课例研究为着眼点,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从合作备课、授课、互动评课全过程的参与下,使问题逐渐清晰得以解决,并初步形成计算教学的模式,并将这些成果推广到示范、辐射、
本文标题: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6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