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具体目标)3.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材编写建议)5.第五部分评价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雨其它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位置。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能学的科学(对象问题)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学习内容)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内容选择)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特性)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⑤思考与结论;⑥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一)校内资源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校外资源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1、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气象站(台)、天文馆(台)、地质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参观、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4、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电教馆、互连网等进行科学教育。5、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环境,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地区共建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网络资源:1.浙江小学科学网4.浙江小学科学论坛5.小学科学课程网6.科学视野网7.第五部分评价建议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二)评价内容(全面化)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三)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案例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实验观察中提出研究问题教师在一杯水里连续加几勺食盐,这样一直加下去,食盐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食盐能无限地溶解在这杯水里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溶解的初步认识,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设问:如果你认为不会,那么这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进行猜测,回答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呢?有了问题,我们就得思考一下具体做哪些工作呢?如进一步明确问题、准备材料、确定方法步骤等。为使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计划性,我们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想好了才能更好地做。二、根据问题讨论,学习制订研究计划为了使学生把思考和讨论的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写成计划,教师出示“计划”的模板:1、研究的问题:2、准备的材料:3、人员的分工:4、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每组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中,教师重点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中,一杯水指多少的水?不同的杯子放的水多少不同,即使相同的杯子放的水也不一定相等。这是本次实验的第一个变量,必须统一标准,确定一个标准量。课堂研究时可以用50毫升的水。(2)准备的材料有哪些呢?为了体现科学材料的生活化,可以选择一次性杯子、筷子、勺子、尺等。(3)小组如何分工呢?引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可以分为:一名材料员、二名实验员、一名记录汇报员,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4)方法和步骤如何?在这个实验中,一勺盐是多少又是一个变量。教师强调取一勺盐为一平勺,用尺子把高于勺子边缘的盐轻轻刮去,实验前教师应做示范。同时让学生明白,必须在溶解了第一勺以后再加入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并及时做好记录。三、执行研究计划,做好实验记录。略四、汇报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略案例2:苏教版《认识液体》一课教学片断一位教师在教学“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课堂是这样呈现的:师:刚才有同学说蜂蜜特别粘,流淌得特别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四种液体(牛奶、蜂蜜、酱油、食油)流淌的快慢呢?生:摇一摇生:晃一晃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几秒钟后,老师展示一个木板斜面)老师这里有一斜坡,下面有一条终点线,把四种液体从上面一起往下倒,谁最快到达终点的就是冠军。老师喊123就一起往下倒。(老师发出口令,每组四个学生分别拿着一只装有液体的烧杯往斜面上倒,有的学生动作慢一些,没有同时倒液体;有的学生倒的液体多一些,液体的量不同。)例一:养蚕养蚕是普遍在幼儿园和小学中采用的案例,很有中国特色。有的教学中,让学生详细地观察和记录蚕脱了几次皮?每次相隔多少时间?每次脱皮时,蚕有多长?蚕在结茧时是怎么进行的?甚至观察蚕结茧时用了什么样的架子?这些架子是什么材料?是什么形状?等等。当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是好的,可是这些具体的过程和知识学生可能记不住,也难运用到理解生物的共同特点上。如果我们从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周期和生存条件着眼,让学生重点在观察如何从卵开始,蚕经过一个生命周期,重新产卵,延续后代。有条件和时间还可以观察蚕维持生存所需的条件。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实例,体验到生物都有一个生命的周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需要繁殖后代。这些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其他的生物。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