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大学传播学重点知识复习
1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标志。人类语言的特性: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灵活性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根本特征。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分类:1.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2.非语言符号:语言的伴生符;体态语言;程式化符号。符号的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意义的定义:意义是人给事物赋予的含义,是符号代表的精神内容。共通的意义空间:1.传受双方对传播中所使用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2.传受双方接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3.人类传播的实质是通过交换符号进而交流意义。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信息:传播内容。4.媒介:渠道。5.反馈:互动。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何效果。第一个模式;五大研究领域;直线模式。申农、韦弗模式:电子通信模式;直线模式;引入噪音概念。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模式;传受完全对等。德福勒模式:申农模式的修正:循环模式;扩大噪音影响。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系统模式;1963年[德]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也提出了系统模式。“场”2第5章自我(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1.I和ME:人的自我意识分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是他人的评价和社会期待。2.I和ME的双向互动: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行为选择,是主我与客我相互影响的结果。3.自我传播也是一个主我与客我双向互动的过程,互动的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模式图)人际传播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美]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1909,《社会组织》内容: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自我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来自他人心目中的“你”。他人对你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你透过“镜子”认识自己。因此人的自我认知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定义:群体与成员、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第7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大众生产并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专业化媒介组织。2.传播特征: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3.传播对象:社会一般大众。4.传播内容(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5.传播过程: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传播性质: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具有代表性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社会遗产。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监视环境;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施拉姆的功能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赋予社会地位;强化社会规范;“麻醉作用”。大众报纸、电影、广播、电视:1.1833年,[美]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后人视其为“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2.1895年底,[法]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影片,标志电影时代的到来。3.1920年,美国开始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广播时代到来。4.1940年代电视进入家庭,电视时代到来。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内容:1920年代,[美]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出。它指大众媒介用加工过的信息营造的环境。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而且通过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发生影响。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时代,人通过信息环境认识环境、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即信息环境有了演化为客观环境的趋势。1968,[日]藤竹晓。3信息环境是如何形成的:1.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不可能对外部世界都保持直接性接触,只能通过新闻机构了解外部世界。2.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能量,其信息具有公开化、权威性特点,使之有能力营造信息环境。第8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媒介的定义:媒介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传受之间交流信息的中介物。【加】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就是信息。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引起社会变革,改变人类生存状态。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媒介有冷热之分。评价:他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他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与研究。“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的提出及含义:“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194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美]传播学家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第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2.资本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3.社会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10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受众定义: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几种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1.基本含义:需求→使用→满足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是因为有某种需求,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要满足这种需求。一般说,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需求、心理需求。2.评价:①“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②从媒介内容生产过程看,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十分有限。第11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为层面。魔弹论:20世纪20-30年代核心观点:①大众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媒介宣传可以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子弹论)。②传受双方中间没有任何障碍,受众完全被动(靶子论)。③受众接受宣传后会做出一致反应(注射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休眠效果:当信源发出一个信息后,人们首先注意的是信源的可信性,信息本身的作用并不大,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内容,这时信息本身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第12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972年,[美]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内容: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应关系,即媒介在某一时期集中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引发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媒介为公众设置议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表示大众传播对人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开始超越“有限效果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980年,[德]社会学家诺依曼(女)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该理论做了全面概括。4该理论的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为避免孤立,在表明自己观点时,首先要观察意见环境,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表达,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意见时,变趋于“沉默”。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传播过程。即一方意见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3.大众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大众媒介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而被人们所认知,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培养”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美]格伯纳等人的“培养分析”研究。内容:大众媒介提供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塑造社会“主流意识“,人们根据它形成自己的主观现实;由于媒介的“倾向性”,导致人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很大偏离;而这一影响是大众媒介长期潜移默化“培养”的结果。“知沟”理论:1970年,[美]传播学家蒂奇诺的教育机会平等研究。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取信息的速度比后者快,因此媒介提供的信息越多,随时间推移,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来越大。第14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他对传播学的贡献:①传播的第一个模式:5W模式。②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③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2.勒温(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把关人”理论。3.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说服理论。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人民的选择》。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通过伊利县调查,提出“固有倾向“、“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开启了“有限效果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是指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②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③其社交广、消息灵通、对媒介接触频率高。传播学的开创者:施拉姆施拉姆(宣伟伯),由新闻学教授到传播学创立者。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1.创办了一批传播学研究机构;2.出版了一批传播学专著;3.培养了一批传播学专门人才。他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传播了传播学。传播学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重实用价值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服务现实。2.批判学派:重理论价值研究,定性分析方法,批判现实。
本文标题:大学传播学重点知识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