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大学伦理学复习讲义(考点)doc
伦理学复习讲义【第一章导论】1、伦理与道德的关联一般说来,“伦理”与“道德”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同义词。在理论上以及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两个概念的趋同是主流。“伦理”与“道德”侧重点略有些不同,这造成它们之间在意义与用法上形成一些差异。相比而言,“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评价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等),评价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伦理对道德具有指导性,伦理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变为内在操守,即为道德,道德以伦理为内容。综上所述,伦理学是关于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科学,致力于社会伦理关系与个体道德状况的研究,期望达致社会伦理的和谐有序与个体品行的完善。三、伦理学的性质与关联1、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不仅描述道德,更要解释道德,对于诸如道德究竟为何物、它如何生成和发展,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等根本问题必须作出思考和回答。第二,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要探究人际关系和行为类型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价值概念,构造价值观念系统,并用以评价道德现象,指导现实生活。第三,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依据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构造,阐发和制定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之“应当”与“不应当”给以具体的指导。第四,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关注现实人生,对道德现象的把握、道德理论的阐发和价值体系的构造,既是源于生活,更是要回归生活,发挥对现实人生的现实功效。综上所述,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恰当选择和行动的科学。2、伦理学的内部划分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是以规范和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探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理论。规范伦理学包括普通规范伦理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两大类,一般来说,它构成现代伦理学的主体。A普通规范伦理学主要有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种基本类型。a目的论(teleology):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在道德正当性问题上,目的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或价值,把对行为结果的非道德意义上的好坏评价作为道德正当性的依据。这样,“好”就是优先于正当的,正当依赖于“好”来确定。也称效果主义,效益主义。一般包括伦理学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b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理论。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c德性论或美德伦理学(virtueethics):是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的伦理学,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道德人格的完善为基本价值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具有内在自律性的道德力量和自我完善性价值取向。广义的德性论是在传统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的主导伦理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为成熟的美德伦理谱系。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B应用伦理学(appliedethics)兴起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存在背景在于二十世纪占学术主导地位的元伦理学只注重道德语言的分析及道德推理判断,而忽视实际的、具体的、和现实的道德问题,某种意义上应用伦理学是对元伦理学的反动。应用伦理学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应用于具体的、有争议性的道德应用问题暨特殊的伦理议题,所以又称特殊伦理学。目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教育伦理、管理伦理等等。20世纪伦理学的研究走向曾发生过两次明显转向:一次是20世纪初,伦理学的研究从以规范伦理学占主导转向以元伦理学研究占主导;另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复归以及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近十年来,伦理学有一种向诸多应用领域发展的强劲势头。3、伦理学的外部关联在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外部联系方面,伦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甚至它就一般被包括在哲学之中,是哲学的一部分。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在整个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以至宗教、神学的关系。它们在历史和逻辑上实际都有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伦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艺术、人类学、心理学等也有较紧密的关系,尤其作为从内外两方面对道德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的道德史、伦理志、道德心理学来说,对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材料是相当依赖的。而文学和史学更始终都是伦理学的宝贵资源。伦理学与社会科学诸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也关系紧密,尤其是在研究社会正义的方面。由于伦理学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关注社会伦理而非个人伦理的内容,所以它必须吸收这些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碰到的伦理问题也使这些领域的学者不能不关注道德。【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1、神启论神启论诉诸于人自身之外的某种超验力量,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2、理念论理念论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柏拉图之理念世界、黑格尔之“绝对精神”、程朱理学之天理。3、人性论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良知良能。天赋理性。天赋情感。自爱本能。4、进化论以生物进化中的生物遗传变化为依据,解释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生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遗传基因决定人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是动物合群性本能的演化;道德生活在适者生存的竞争选择中发源;基因决定论。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论当我们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角度,结合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分工与协作,因而需要有一种新的东西来执行维持劳动过程职能的东西,这就是风俗习惯和后来的道德。(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的发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还必须以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为依据。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3、人类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4、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建立起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着彼此之间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人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5、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分工使个体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了,从而增强了自我意识。而社会分工和交换又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并随之出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于是逐步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念,产生了义务和权利之类的道德意识。6、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使道德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由于生产的发展,使劳动有了剩余产品,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产品维持生活,自己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第二节道德的类型和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1、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1)服从和维护氏族部落整体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表现;(2)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是氏族成员竭力推崇的美德。(3)维护氏族部落内部的民主平等,也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原始氏族部落内部,由于生产和生活资料共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因而在部落内部与成员之间弥漫着天然的民主与平等的气氛。部落成员彼此之间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朋友”相称呼,和睦友爱。原始氏族内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还表现在,即使是部落首领,也和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平等地位。2、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1)由于氏族成员的意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发达,使得原始社会道德无论观点、规范都表现出贫乏、直观、含混的特点,其道德思维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其道德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2)原始社会道德在其作用上具有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部落始终是原始道德调节的界限。而由于并非出自理性的道德自觉,因此在性质上也未能摆脱宗教神学的蒙昧色彩。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1、内容(1)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要求,也是理解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所在。(2)忠君孝亲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点。(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共有的道德要求。(4)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争取人身自由,反抗压迫剥削。2.特点(1)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奴隶主道德和封建道德进步中夹杂着退步,退步中伴随着进步的现象,构成了它的最基本的特征。(2)与原始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三章道德的本质与核心】第一节道德的本质道德本质是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一、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第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处于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其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在经济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生活中也处于统治地位。第四,经济关系的变化迟早要引起道德的变化。二、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理想。它不是写在制度、章程、法律条文之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试听言行之上,深藏于人们的品格、意向、价值观念之中。第二,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在为行为主体真心诚意地接受,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心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行为主体的自我要求,才能对行为主体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三、深层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道德属于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对世界的把握是要认识与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握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包含了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这两种要素在其中。道
本文标题:大学伦理学复习讲义(考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881 .html